首屆京臺青年交流分享會:“文化共享·青春同行”

首屆京臺青年交流分享會:“文化共享·青春同行”

 

 

由左至右:北京電視臺主持人阿龍,北京市學生聯合會駐會主席張翔羽,台灣大學植物病理與微生物所研究生林柔劭,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中國首席代表劉萌,瘋老闆創始人、首席執行官酆尚寬,創業公社副總裁丁磊,北京鑫記偉業集團副總裁黃國書,北京市對外文化交流事務中心副主任劉輝,清華大學國際政治專業學生薛皓。(中國台灣網 齊昕攝)

 

首屆京臺青年交流分享會:“文化共享·青春同行”

 

近300人參加了本次分享會。(中國台灣網 齊昕攝)

 

“第十八屆京臺青年交流周”活動接近尾聲。7月6日,在清華大學校園中,來自兩岸各界的8名嘉賓以“文化共享、青春同行”為主題,向百餘名兩岸大學生分享了他們的感覺、感受和感想。

 

北京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王力軍,共青團北京市委書記、市青聯主席熊卓,北京市學生聯合會主席范傑,國臺辦交流局調研員趙芳,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清華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巫永平,本次京臺青年交流週全體師生,在京台灣青年代表及北京高校青年代表等近300人參加了本次分享會。

 

大陸環境有利於青年發展

 

瘋老闆創始人、首席執行官酆尚寬大二時候就曾來到北京參加過兩岸交流項目,對大陸興趣的加深令他決定到清華大學讀研究生。讀研期間參加創業大賽並得獎的過程令他堅定了在大陸發展的信心。談到對大陸的印象,酆尚寬表示對大陸的最大印象就是“大”。“第一次聽大陸同學説回家要坐40多個小時的火車的時候我都驚呆了,因為在台灣,三四個小時的車程已經很遠了。在我的概念中,40個小時都可以坐飛機環遊世界好幾圈了。” 

 

酆尚寬在讀研期間就創建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當時公司的創始人還是他的學弟,去年他們的公司被百度收購,那名九零後的學弟還成了百度最年輕的副總裁。“這在台灣是不可想像的,台灣年輕人很少有這樣的機會。” 酆尚寬表示:“大陸雖然又累又苦,但對年輕人意味著機會和挑戰。在大陸,我的公司在和全世界最優秀的公司競爭。沒來之前都沒聽説過‘融資’、‘天使投資’、‘A輪B輪’,但是在大陸,自己正在親身經歷著這些。”

 

北京鑫記偉業集團副總裁黃國書對酆尚寬的觀點非常認同。“以北京為例,你競爭的對象不僅僅是大陸的同學、大陸的企業,而是來自全球的競爭。最好的高校在北京,世界五百強企業的大陸總部在北京,産業發展的調整吸引更多人才來北京,在這種條件下,青年們面臨的是全球性的競爭,各位同學如果有機會,在這樣激烈的競爭環境下會有更好的成長和更多的收穫。”

 

與酆尚寬不同的是,黃國書從初中就隨父母來到了北京,用他自己的話來説,當時他是非常難過而且抗拒的,甚至覺得自己的人生都灰暗了。“1995年離開台灣來到北京,當時台灣經濟環境在亞洲名列前茅,但大陸才剛剛開始改革開放,整個行業發展處於初期。當時感覺這樣環境的差異給自己帶來很大的衝擊,變得不一樣,落差很大,心理壓力大。” 

 

經歷轉折期,有一定生活經歷後,黃國書慢慢融入這裡的生活、文化。他總結道:“大陸的環境是在進步的。如果年輕人在成長過程中所處的環境是不斷進步的,年輕人的特質、活力、動力也是比較容易發揮出來。與之相對,台灣在近十年經濟發展遲緩,所以經濟發展動力有限,但大陸則處在上升通道。”黃國書建議來參加交流的同學珍惜這次體驗的機會,考慮自己發展的方向。

 

交流促進了解

 

酆尚寬在第一次來北京交流的時候就被大陸同學忽悠,在晚上跑出賓館吃了變態辣的雞翅,但他並不以為然。“這樣一次次的接觸幫助我了解這個地方,了解這裡的人們。首先要了解一個地方,才有辦法決定(在哪發展)。”

 

台灣大學植物病理與微生物所研究生林柔劭是第一次來北京,但並不是第一次來大陸。在本科期間就來西北、東北參加過各種活動,並與同學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現在還經常互發明信片。“那次來到哈爾濱,同學帶我參觀了冰雪大世界,還去滑了雪,這些都是在台灣無法體驗的,因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林柔劭表示:“在短暫的交往過程中,已經有了許多有形無形的交流,比如説口音、習慣、用語都有所改變。説不定在我們交流增加後,會産生更多的火花,出現更多引領兩岸的流行語。”

 

清華大學國際政治專業學生薛皓初到大陸最不適應的竟然是澡堂子。“清華的澡堂子沒有擋板保護隱私,很不適應光溜溜的洗澡。但是後來發現澡堂子是個非常好的社交場所,在澡堂子一絲不挂的我們變得更加坦誠。都很忙碌的室友難得有機會一起洗澡,但每次都會有腦力激蕩,産生驚喜創意。”

 

薛皓還有一個身份是清華本科臺生組組長,“臺生組組織的活動越來越少,我卻非常開心。因為這意味這台灣同學都在大陸找到了好朋友,與大陸同學的聯繫越來越密切。”

 

對兩岸青年的建議

 

創業公社副總裁丁磊建議台灣青年應該投身於台灣擅長的傳統優勢産業——文創業。“前不久去拉薩,在布達拉宮,我試圖尋找類似于台北故宮地下一層那種購買紀念品的地方,但是走了兩三個小時也沒找到合適的店舖。可見大陸很多地方的文創市場還是有待開發的藍海市場,而且是可以被開發的,因為大陸有足夠大的市場等待被發掘,等著大家把文創理念和技術理念融入其中。”

 

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中國首席代表劉萌以OFO共享單車為例建議青年要通力合作做全球挑戰的解決者,而不是地球上更多問題的製造者。“北京街頭隨處可見的小黃車,其實就是大學生在圍繞著解決社會問題而做的創業項目,與此同時保護了環境,便利了生活。這對青年來説是很好的啟發,要結合社會的需求來進行創業創新。”

 

北京市對外文化交流事務中心副主任劉輝的足跡可以説遍佈全臺各個縣市,但是對他來説,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在台南縣七股區養文蛤的青年。“這個小夥子畢業與台灣清華大學的經濟管理專業,但他並沒有投身大企業,反而回到自己家鄉,做生態有機養殖。通過自己的努力帶動家鄉的發展,非常值得年輕人們學習。”

 

據悉,本次“京臺青年交流分享會”是“第十八屆京臺青年交流周”中的活動之一,此次活動依託北京豐厚的文化、科技、教育等資源,組織開展體驗式交流和研學活動,通過文化體驗、文化研學、青年交流、青年聯誼等系列主題活動,讓台灣青年多層次、多角度的了解北京的歷史發展脈絡和文化科技創新發展成果,鼓勵和支持台灣青年來京學習、實習、就業、創業。(中國台灣網7月6日北京訊 記者 齊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