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大陸“民心工程” 用誠意助力統一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7-07-31 10:40:22 | 來源: 中國台灣網 |
近日,以“推動兩岸融合,維護和平基礎”為主題的第二十六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25日在山西太原閉幕。台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台灣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柳金財的評論文章指出,本次研討會值得關注的是大陸正積極運用政策工具,實踐“兩岸一家親”、“兩岸命運共同體”理念。大陸對臺政策轉向透過經濟社會融合策略,增加兩岸社會相互認識、理解、諒解、交流與合作,強化中華民族認同與凝聚向心力,從兩岸經濟社會融合轉向兩岸統合發展,奠立涓滴細微的民心工程基礎。
評論摘編如下:
這場以“推動兩岸融合、維護和平基礎”為主題的研討會,值得關注的是,大陸正積極運用政策工具,實踐“兩岸一家親”、“兩岸命運共同體”理念。
大陸對臺政策轉向透過經濟社會融合策略,增加兩岸社會相互認識、理解、諒解、交流與合作,強化中華民族認同與凝聚向心力,從兩岸經社融合轉向兩岸統合發展,奠立涓滴細微的民心工程基礎。大陸積極倡議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政策,有其特點、推動路徑。
首先,對臺政策跨部門資源整合與協調。2017年5月10日,國臺辦例行新聞發佈會上通報多項便利臺胞政策,涉及鐵路和民航部門、教育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人社部、國臺辦等多個部門。顯見,大陸對臺政策在推動兩岸經濟社會融合上,已跨越單一部門,而是朝向整個國家機器跨部門的橫向整合。
其次,台灣當局與社會關係的疏離。大陸實行“軟的更軟”策略,大陸採取的措施給予在大陸學習、生活、工作的臺胞更多的優惠、便利。當前兩岸關係因無“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難以突破政治僵局,推動兩岸民間交流與合作成為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重大舉措。
再者,採取政治經濟分離及政治社會分離的路徑。政黨輪替後,民進黨拒不承認“九二共識”,致使兩岸制度性協商機制停擺、官方交流中斷。儘管兩岸暫停對話協商、外交休兵、陸客陸生減少,但經貿投資往來及民間社會互動並未有稍減現象。
最後,不待協商單方面為臺胞提供便利措施。大陸當局認為要使臺胞具有“兩岸一家親”、“心靈相契”的意識,應使臺胞的相關權利與大陸民眾等同或者接近。在涉及臺胞相關權利措施,逐漸採取不待協商的單方面優惠臺胞措施,例如法律服務業、社科基金申請、身分證件使用便利化等措施,儘量採取拉近兩岸民眾權利等同的措施。
儘管兩岸未恢復協商,毫無損大陸對臺政策的主動性。大陸發展兩岸經濟社會之融合,實為從和平發展走向和平統一的路徑,這種民心工程,是一種循序漸進、和風細雨的進程。兩岸要實現和平統一,就需要爭取台灣多數人認同與支持。若大陸的惠民措施受到台灣民眾認同,就可為和平漸進統一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
新聞推薦
- 入境遊訂單同比增173% 今年“五一”跨境遊雙向升溫2025-04-25
- 兩岸學者在京共話兩岸關係:統一大勢不可阻擋!2025-04-25
- 中國企業逆勢突圍底氣從何而來?外貿一線見聞中找到答案2025-04-25
- 離岸貿易印花稅政策順利擴圍 上海一年累計減免印花稅1.82億元2025-04-25
- 美臺勾連欲“練兵拒統”?國防部正告:“台獨”必將眾叛親離、土崩瓦解!2025-04-25
- 臺青赴大陸創業熱度“不降反升”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