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通用語言擴增到十幾個 多元文化還是裂解台灣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7-07-31 10:09:31 | 來源: 中國台灣網 |
臺當局“文化部”擬訂“語言發展法”草案,基於尊重多元文化和語言平權,將“國家語言”的定義擴增為“台灣各固有族群所使用之自然語言”,甚至“台灣手語”也納入。草案並規定,各階段教育應將“國家語言”列為基礎或必修課程,學校教育“得使用各種國家語言”。台灣《聯合報》29日社論指出,如此一來,台灣“國家語言”頓時多達十幾個,將來學校如何授課,學生如何學習,恐怕都是大問題。
不僅如此,該草案還規定,台灣民眾參與當局機關行政、“立法”、“司法”程式時,得使用其固有之“國家語言”;為此,各當局機關必須提供不同“國家語言”的通譯服務。亦即,若通過此法,少數民族“立委”在“立法院”質詢,可以使用其母語為語言來質詢;“立法院”則必須設置譯員代為傳譯,“行政院長”或官員才能作答。
台灣“語言法”的研訂其實十幾年前即被提起,其思維主要有三股脈絡。其一,是少數民族語言有瀕於消失的危機,應加以保護髮展;其二,基於語言平權的精神,須推動對弱勢語言的重視;其三,民進黨基於“反中”的意識形態,企圖將現行的“國語”貶為“華語”,以其他語言加以稀釋。
對於台灣少數民族族語言,當然應該加以珍視和維護;就如閩客等來自大陸之閩粵方言,也應不分地域同等尊重。問題是,“語言法”最後演變成今天臺當局“文化部”版的“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主要目的卻只是在貶抑數十年來流通無礙的“國語”,要將它變成十幾、二十種“國家語言”之一。如此一來,不僅台灣學生要被迫學習各種語言,社會更要將原本溝通無礙之門關起,透過第三者來翻譯,這豈非徒增障礙與紛擾?
社論指出,台灣少數民族族共有16族,他們的語言和文化各不相同。如果要全部使用少數民族族語撰寫公文書,只能以羅馬拼音書寫;但如此一來,恐怕連部落長老都未必知其意,遑論不同部族之間難以溝通。
先不論臺當局有沒有能力提供各類語言通譯人才,僅就學生學習而言,無論任何族群,恐怕都將不勝負荷。回顧過去十餘年,台灣的教育越是強調母語教育,學生的英語能力就普遍越是下滑。原因無他,每個學生的學習時間和能量都有其極限,學校教育如果不能協助他們專注于溝通、競爭所需的語文訓練,他們的未來競爭力只會下滑。從任何角度看,“國家語言發展法”一旦實施,結果都是在“扼殺發展”。
蔡當局決策的一大特色是:目標都設定得極為宏大,執行手段卻顯得虛浮而粗糙;至於後果,則完全缺乏務實的評估。“一例一休”如此,“前瞻計劃”如此,“年金改革”如此,“減香”變“滅香”如此;如今,“國家語言發展法”亦復如此。
社論強調,蔡英文別忘了聖經裏“巴別塔”的故事。上帝為了懲罰人類的傲慢,使人類説不同的語言,使他們不能溝通,因而無法合作完成通天塔。推動這部“國家語言法”,結果就是在裂解台灣社會,讓人們無法合力開創未來。
新聞推薦
- 兩岸“春帆共濟”,青年“同心築夢”!湖裏區成立首個臺青就業創業基地服務聯盟2025-02-21
- 外國智庫專家:美國新一輪關稅戰衝擊全球經濟2025-02-21
- 市場監管總局在助力兩岸融合發展方面有哪些舉措?一文了解→2025-02-21
- 《七子之歌》新一代傳唱人龍紫嵐:我要用歌聲講好澳門故事2025-02-21
- 潘賢掌出席全國臺企聯新春聯誼活動暨福州臺協換屆系列活動2025-02-21
- 臺商紮根福州、投資福州的決心信心始終未變2025-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