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賴清德能解決“三個撕裂”問題嗎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7-09-25 10:06:53 | 來源: 中國台灣網 |
台灣《中國時報》23日社論指出,賴清德上任臺當局“行政院長”兩周發出“軍公教加薪”第一箭,贏得社會高度讚許,接著拜會了國民黨團等在野政黨與重要社會、工商團體,展現了不同以往的柔軟姿態,也著手開始調整林全時代一些錯誤的政策,如“一例一休”、稅改方案等。這是好的開始,讓蔡英文低迷已久的民調出現了翻轉的生機。畢竟台灣是一個敦厚的社會,願意給新人較大的包容與期待;也不吝讓懂得自省、願意改正錯誤的政黨或政治領袖得到正面的評價。
社論中説,在台灣人民這樣的敦厚特質下,賴清德有了不錯的起手式,現在他要做的,就是延續好的開始。那該怎麼做呢?鑒往才能知來,從哪跌倒就從哪站起來。賴清德應認真檢討,蔡英文和林全的蔡林體制所犯的錯誤,從中改正,才是民進黨再起的契機。
回看跌跌撞撞的蔡林體制,其1年3個月執政,可以用“兩岸撕裂、朝野撕裂、社會撕裂”的“三個撕裂”作結,台灣不安的結果必然是社會雞犬不寧,執政結果無疑是失敗的。走相同的路,就不能期待走到不同的地方,賴清德若要避免蔡林體制失敗的覆轍,掙脫失敗命運的話,他該做什麼就十分清楚了,就是反過來做到日前賴清德在拜訪前副領導人呂秀蓮時,呂秀蓮給賴清德的“三和建議”:“兩岸和、朝野和、社會和”。
社論指出,在兩岸“和”的部分,賴清德是務實的政治人物,站在臺當局“行政院長”的位置,就必須從高度思考。他可以著力的有3個方向:態度、論述以及政策。這也是本報社論多次建言的地方。
在態度上,一旦兩岸相視如親,那麼天大的分歧也沒有不能化解的道理;在論述上,賴清德不妨釋出比蔡英文更有開放性、相容性與進步性的兩岸論述,這不容易,考驗的是賴清德的勇氣與智慧;在政策上,則是對陸方釋出更多具體的善意,這部分更是存于一念,是賴清德完全做得到的,例如友善而平等地看待陸生與陸配,減少各種兩岸交流的障礙門坎。
社論中説,在朝野“和”的部分,賴清德最近的做法值得肯定。例如日前,台灣“黨産會”向國民黨追徵8.6億元(新台幣,下同)資産,因國民黨拒繳而移送臺當局“法務部”行政執行署辦理,但卻連依法運作的“中國國民黨立法院黨團”賬戶都予以凍結,導致黨團斷炊。此事在國民黨團總召向賴清德當面抗議後,賴清德立刻指示幕僚緊急處理,立即解凍。這雖只是善意的一小步,卻是一個促進朝野和的好範例。
更重要的是,“善意”不能只是煙花式、隨興式的偶然過場,賴清德必鬚根本地認清朝野撕裂、藍綠惡鬥的關鍵核心,以大魄力和大作為進行大翻轉。而其中最重要的兩件事,一件是賴清德在拜會王金平時,王金平所提醒的,日前“前瞻預算”案審查過程有違民主程式,呼籲民進黨未來應將心比心、遵循議事規則,否則朝野將永無寧日。王金平指的就是民進黨以“一事不二議”封殺國民黨的提案。另一件則是民進黨上窮碧落下黃泉地追殺國民黨黨産。
社論認為,這兩件事,可謂台灣朝野、藍綠的兩個大結,也是賴清德能否打破藍綠惡鬥,終結朝野撕裂的關鍵點。而這兩件事,前者涉及“立法院”議事,賴清德雖然沒有“權限上”的施力處,但卻仍有“政治高度”上的著力點,至少可以表達態度,並提醒民進黨尊重在野黨應有的監督權力;而後者,則完全是賴清德可以有所作為的部分。“黨産會”是臺當局“行政院”下轄的部會,賴清德應該強力要求“黨産會”,不可再像過去顧立雄一般,見血而喜、殺得刀刀見骨,在國民黨黨産問題的處理上,應和國民黨坐下來好好談出一個雙方都能夠接受的“終局方案”。
至於社會“和”,只要兩岸“和”、朝野“和”,這社會“和”的第三“和”,也將更有機會實現。因為兩岸撕裂、朝野撕裂可謂社會撕裂的源頭。政治人物煽起的對立之火,焚燬了台灣幾十年建立的社會信任與和諧情感,其掀起的仇恨海嘯,更淹溺了台灣原本的勃勃生機,讓台灣陷入無盡的虛耗空轉,這樣的仇恨與對立,可説是台灣近年來邊緣化困境日益嚴重,發展向下沉淪的罪魁禍首。
社論強調,如果賴清德能把這三個撕裂,變成三個合作,重新凝聚台灣的團結力量,讓台灣得以走出虛耗,邁步前進,那將是台灣之幸、人民之福。
新聞推薦
- 兩岸産業交流對接系列活動在江蘇舉辦2024-11-22
- 事關中國和東盟 這個論壇首次“亮相”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2024-11-22
- 中國同巴西、南非、非盟共同發起開放科學國際合作倡議2024-11-22
- 【圖解】從多個“首次”看中國經濟企穩回升2024-11-21
-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在蘇州舉辦臺商座談會2024-11-21
- 台北多輛公交車登出大幅廣告 要求廢除2019版課綱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