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産黨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7-10-12 10:36:12 | 來源: 人民日報 |
歷史的回聲總是鏗鏘有力。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2012年11月15日,新當選的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同中外記者見面,1500余字演講中,19次提到“人民”。
從那至今的五年中,“人民”始終處於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中心位置,始終貫穿于一系列重大戰略舉措、重大方針政策、重大工作之中。
黨的十九大召開在即。這個有著8900萬黨員的世界最大執政黨將率領13億人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踏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7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向全黨發出意味深長的號召:“確保黨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引領承載著中國人民偉大夢想的航船破浪前進,勝利駛向光輝的彼岸。”
近百年的苦難輝煌昭示:只要我們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就一定能夠不斷從勝利走向更大的勝利!
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
——“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鮮明政治本色,是“中國之治”的“政治密碼”
10月1日,美國拉斯維加斯響起槍聲,59條生命戛然而止。
近年來,一些西方國家治安狀況惡化,經濟復蘇乏力,政壇惡鬥加劇,社會分裂加深……西方模式正面臨嚴峻挑戰。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際影響力不斷邁上新臺階。
很多人都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西方之亂、中國之治”背後根源何在?
“中國共産黨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是黨的性質和宗旨體現,更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鮮明政治本色。”中央黨校教授辛鳴説,“這,正是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的關鍵密鑰。”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五年來治國理政的實踐給出了有力回答。
——全面從嚴治黨,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以此贏得民心。
5年來,一場堅定不移的反腐之戰展示出一個執政60餘年的大黨勵精圖治的決心;一場空前嚴格的作風建設清流彰顯著一個建黨90餘年的大黨不忘初心的自覺。
在反腐鬥爭中,中央紀委共立案查處中管幹部280多人,周永康、薄熙來、徐才厚、郭伯雄、孫政才、令計劃等曾位居黨政軍要職的腐敗分子紛紛落馬。
鐵腕反腐,引起的震動可想而知。習近平總書記説:“不是沒有掂量過。但我們認準了黨的宗旨使命,認準了人民的期待。”
——全面深化改革,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以此激發民力。
深化公立醫院改革,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重視鄉村教育;統一城鄉戶口登記制度,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
一系列重大改革開花結果,改革紅利更多惠及百姓生活。
——全面依法治國,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以此凝聚民意。
1995年,22歲的聶樹斌含冤而死;2016年12月,最高法第二巡迴法庭改判他無罪。
2013年到2016年各級法院依法宣告3718名被告人無罪。
刑事訴訟制度改革加快推進、“立案難、訴訟難、執行難”的頑疾逐步破解……司法體制改革不斷破除藩籬,公平正義大放光彩。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都不能少,以此惠及民眾。
河北國稅局王建平至今記得第一次進駐康保縣西于發營村時的“冷”——零下30多攝氏度,可村民的眼神比風還冷:“看著吧,這些幹部屁股坐不熱還得走。”一入夜,村裏伸手不見五指。王建平買來10盞太陽能路燈。路燈亮了,村民們心裏的燈也點亮了。“扶貧,把黨員幹部的形象在百姓心裏扶了起來。”王建平説。
人民立場永遠是中國共産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永遠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誌。中央黨校教授祝靈君説,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精髓,踐行為人民服務宗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創造了歷史的輝煌。
——“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堅強保障
今夏,來自亞非拉等地近50名學員結束在北京大學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一年的學習。
“儘管世界上不存在一個萬能的方式和道路,但我相信,在中國學到的經驗對尼日利亞發展大有幫助。”尼日利亞官員歐姆勒·伊利亞説。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黨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的奮鬥中探索出來的道路,根植于中國大地,反映人民意願。
回望近百年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歷程,從探索“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到開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康莊大道,都是共産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走出來的。
江西瑞金市葉坪鄉華屋村後山,17棵松樹蒼翠挺拔。
上世紀30年代初,華屋村17名青年參加紅軍,相約栽下17棵松樹。革命途中,他們壯烈犧牲,這些松樹被稱為“信念樹”。
時空穿越,這片松樹承載著黨和人民擰成一股繩的理想信念,也見證了今天黨帶領人民奔小康的決心。
今日華屋村,村民在田間建起果蔬大棚,公路能直通瑞金城區……
黨和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一人、一村、一市的面貌變化,都印證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邁進的步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追求的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追求的發展是造福人民的全面發展。
寧夏永寧縣,閩寧鎮一派繁榮,當年這裡曾是荒灘。
21年前,“閩寧扶貧協作”模式開啟,一批批援寧幹部真心奉獻,對口協作碩果纍纍。
這是中國道路的制度優勢:東西攜手扶貧,互補實現共贏。
從強調“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到提出“以人民為中心”,在“7·26”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又提出:“更好解決我國社會出現的各種問題,更好實現各項事業全面發展,更好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順應人民期待和時代發展中不斷豐富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提出和實踐,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
中國夢為什麼一定能實現
——“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是中國共産黨人趕考路上永遠不忘的初心,是實現中國夢不竭的動力源泉
在北京展覽館,“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開幕以來,每天吸引上萬名群眾參觀,迄今觀展人數已超過30萬。
距成就展東南方向10公里的國家博物館,五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開啟了“中國夢”的偉大願景:“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願,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
清華大學教授胡鞍鋼説:“今天這個展覽,是對五年前號召最好的呼應。它展現了13億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實現中國夢征程上譜寫的璀璨歷史篇章。”
“你呀,不錯嘞,好書記啊!”2016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井岡山神山村,年過七旬的老支書彭水生向總書記豎起大拇指。
這是人民群眾對共産黨掏心窩子的認同,這是基層百姓對黨的總書記發自肺腑的情感。
五年來的偉大實踐昭示著一個永恒真理——只要黨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就沒有幹不成的事,沒有實現不了的夢想!
夢想可期,蹉跎難避
歷史又到了關鍵節點。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告誡全黨:實現偉大的理想,沒有平坦的大道可走。我們還有許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還有許多“婁山關”、“臘子口”需要征服。
實現中國夢,就要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確保黨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
中央黨校副教育長韓慶祥教授表示,確保黨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關鍵在“確保”,這就需要有“更加科學、更加嚴密、更加有效”的治黨措施。
國家監察體制改革正在北京、山西、浙江開展試點。今年,巡察作為黨內監督的重要制度安排,寫入新修改的巡視工作條例。中央紀委明確表示,黨的十九大後,巡視工作要繼續發揮利劍作用。
實現中國夢,就要始終順應時代新變化和人民新需求,不斷提高黨的執政水準和領導能力——
“革命時期情況的變化是很急速的,如果革命黨人的認識不能隨之而急速變化,就不能引導革命走向勝利。”毛澤東在《實踐論》中這樣寫道。
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建設和改革時期。
如今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加強烈。
社科院經濟所所長高培勇説,“7·26”講話提出的“八個更加”,是今後“黨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的發力指向。
實現中國夢,就要激發最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匯聚起磅薄的力量——
焦裕祿説,當工作感到沒辦法的時候,你就到群眾中去,問問群眾,你就有辦法了。
今日蘭考,已成為河南首個脫貧縣,全縣形成“領導領著幹,幹部搶著幹,群眾跟著幹”的氛圍。
今天,在黨領導人民向著中國夢進軍的時代中,人人都有奮鬥的舞臺,人人都是劇中的主角,人人都有出彩的機會。這就是不可戰勝的中國力量!
……
上海,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展覽結束處懸挂著130張優秀共産黨員和集體的照片。
鄧中夏、江竹筠、董存瑞、邱少雲、雷鋒、焦裕祿、孔繁森、譚韆鞦、沈浩……他們的人生軌跡雖然不同,價值坐標卻高度一致:“心”係人民,“幹”在實處。
黨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書寫的壯麗史詩,鑄起共産黨人的一座座精神豐碑,詮釋著黨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的宗旨立場,標注著中國共産黨率領億萬中國人民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高地……
(新華社北京10月11日電 記者趙承、張旭東、韓潔、熊爭艷、劉錚、羅爭光)
新聞推薦
- 打通供應鏈 打造“共贏鏈”——中國汽車産業“鏈”起全球2024-11-28
- 東航第9架C919入列 國産大飛機首度實現客艙局域網服務2024-11-28
- 一場兩岸青年的“雙向奔赴”卻讓民進黨當局風聲鶴唳,他們究竟在怕什麼?2024-11-28
- 2024年“遷臺記憶”臺胞祖地行活動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啟動2024-11-28
- 第八屆台灣創藝生活節在深圳成功舉辦2024-11-28
- “最炫民族風”兩岸交流活動開啟清臺民族交流新篇章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