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陸”臺青分享職場經驗:低頭做事 抬頭看路

以“職場規劃分享”為主題的民革中央第十次臺青之友沙龍14日在北京舉辦,多位“登陸”臺青向在校台灣學生尤其有意在大陸就業者介紹經驗、提供方向。

 

中華青年經貿交流協會理事長、北京華燦工場合夥人兼總經理李偉國認為,敬業、誠信、保有中華傳統文化是重要素質,“我們要思考的是,如何幫助台灣青年最大化地發揮這些特點”。

 

對此,李偉國提出三點建議:建立人才媒合渠道、“雙向”交流平臺、産品銷售渠道。他説,台灣不缺乏創意人才,打通交流渠道,不僅是幫助臺青“登陸”就業,還有機會幫助一些大陸企業解決人才招聘上的痛點。此外,這些臺青回臺後也應向沒來過大陸的年輕人介紹親眼所見。

 

創業公社港澳臺及國際事業部總監鄭博宇介紹,當初因喜歡古都文化而選擇來北京工作,初來乍到的體驗與想像中不太相同,一時很難適應。

 

究其原因,鄭博宇認為,前期的資訊不對稱導致臺青“登陸”後無法習慣新環境。他續指,兩岸青年“體驗式交流”自提出至今正逐漸改變類似現象:諸多企業為有意願“登陸”就業者提供了提前實習並適應大陸的機會。

 

針對有意創業者,鄭博宇建議,與大陸融合顯得尤為重要。事實證明,有大陸人、也有台灣人的創業團隊發展週期會更長,兩岸青年優勢互補,企業能發揮更大優勢。

 

國美控股集團培訓發展中心培訓主管陳鬱宏表示,在北京奮鬥的台灣人與大陸各省市年輕人有著同樣的擔憂:到了一定年齡還要不要繼續留在北京?

 

“十一”長假回到台灣的陳鬱宏發現,電視裏9月30日播放的新聞與10月8日的新聞幾乎一致。這讓他懷疑,台灣是不是處在停滯狀態,“在大陸,每天的變化實在太快”。

 

大陸日新月異的發展讓陳鬱宏與其周圍許多的臺青都選擇繼續留京,他也為即將來此工作的後來者建言:一是要選擇認可其文化、價值的企業;二是“低頭做事,抬頭看路”。

 

2016年11月,民革中央成立“兩岸青年創新大聯盟”(下稱聯盟)。聯盟日常運營負責人董振興在沙龍現場還介紹了相關情況。

 

他説,聯盟近一年來已打造三個平臺,即信息平臺,目前設有專為臺青聯繫世界五百強企業實習、就業的辦公室;經濟平臺,在金融服務、現代農業、文化産業、教育培訓、智慧硬體和生物健康六大方面搭建兩岸合作渠道;文化平臺,通過組織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動,促進兩岸青年群體相互認識、了解。

 

據悉,今年12月底,民革中央擬在深圳舉辦第三屆“兩岸青年和平發展論壇暨兩岸青年創新大聯盟2017年會”,一場兩岸青年研習營也將同期舉辦。(中新社北京10月14日電 (楊程晨 夏守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