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澈元:中國大陸吸引台灣青年就業創業成就顯著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準確把握兩岸關係發展動態和島內政治與社會生態變化趨勢,根據島內民意變化特點,在深入實施“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做台灣人民工作”對臺大政方針的基礎上,開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其中,吸引台灣青年赴大陸就業創業就是大陸近年來“做台灣人民工作”的重點和亮點。

 

一、高層倡導和對臺工作部門細緻部署相結合,在全社會形成了重視台灣青年赴大陸就業創業的氛圍。

 

2014年5月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會見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一行時明確指出:“兩岸青少年身上寄託著兩岸關係的未來。要多想些辦法,多創造些條件,讓他們多來往、多交流,感悟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潮流,感悟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趨勢,以後能夠擔當起開拓兩岸關係前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

 

大陸對臺工作部門積極響應總書記號召,調動、協調各方面力量協同開展吸引台灣青年赴大陸就業創業工作,借助中央推出的“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政策實施,構築全社會重視和支持台灣青年就業創業的氛圍。國臺辦主任張志軍多次強調,要重視與島內年輕人的接觸交流,突出“三中一青”工作的重要性,了解台灣青年的實際情況,傾聽青年同胞的聲音,進一步健全多元化多層次的兩岸青年交流策略,切實增強兩岸青年交流對台灣青年的持續正面影響力,以期使更多的台灣民眾積極參與到促進兩岸關係發展、共同振興中華的行動中來。

 

中國大陸通過海峽論壇、兩岸經貿論壇等兩岸間重大交流平臺,積極宣傳支持台灣青年到大陸就業創業的思路、舉措和具體辦法。同時,在借助大陸臺商、臺生廣泛宣傳的基礎上,通過多種途徑加強入島宣傳,加強與台灣青年創業協會等社團組織及台灣高等院校和職業學校的溝通聯繫,為台灣青年赴大陸就業創業提供了思想交流、資訊分享、尋求發展的平臺和機會。在兩岸交流合作的各類論壇、峰會上設置旨在幫助台灣青年在大陸就業創業的政策介紹、經驗分享、崗位推介、青年互動等環節,為台灣青年提供與大陸企業對接、尋找大陸發展舞臺的機會,同時引導大陸企業善用、樂用台灣青年資源,達到青年創業和企業發展的雙贏目標。

 

二、以點帶面,構建以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和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示範點為主要載體的就業創業平臺體系。

 

中國大陸借鑒推動和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的經驗,立足台灣青年赴大陸就業創業的特點,遵循交流、實習、就業、創業的內在聯繫和客觀規律,以兩岸青年合作為目標導向,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自2015年6月以來開始逐步設立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和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示範點,截至2016年8月18日,國臺辦共授牌設立41個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和12個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示範點。

 

創業基地和就業創業示範點形式多樣,功能各異,既包括傳統的創業園、科技園,也包括新興的孵化公司、創客空間,還包括服務中心、研究中心,甚至包括為數不少的大學和高科技企業乃至區域性台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創業基地和就業創業示範點在區域佈局上側重在傳統臺商集聚區域設點,在産業導向上側重依託臺商投資最為廣泛的製造業和發展潛力大且適合青年創業的現代服務業。

 

基地和示範點的設立在國臺辦的指導和中央各部委協調支持下,注重目標導向,突出區域和産業特色,完善基地配套功能,形成了各具特色又內生發展的良好局面。其中部分平臺已經在服務台灣青年就業創業,促進兩岸青年合作上取得了不俗成績,發揮了良好的平臺示範效應。如2016年海峽論壇期間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前往參觀的福建廈門兩岸青年創業創新創客平臺,短短兩年時間即吸引了近70位台灣青年就業創業,創業領域涵蓋了智慧機器人、電子商務、文創、生技等多個行業,已初步發揮了助推兩岸青年放飛夢想、施展才華的平臺功能。

 

三、廣泛出臺各類促進台灣青年就業創業的便利和保障措施。

 

由於兩岸關係的特殊性和兩岸社會客觀上存在的差異性,加之台灣青年對大陸了解有限,與大陸青年相比其對大陸社會的適應性尚待提高,因而其在大陸的就業創業行為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種人生和職業規劃上的創舉,應該予以切實的鼓勵和保障。為體現大陸支持台灣青年就業創業的誠意和善意,大陸相繼出臺了一系列便利和保障政策,積極為台灣青年赴大陸就業創業提供幫助和支持。

 

政策措施涵蓋開展事業單位就業試點、開放職業資格考試、提供住房和失業保險、稅收優惠補貼、參與創業培訓、旅遊交通住宿便利、金融信用業務等領域。

 

如住房城鄉建設部出臺政策,規定在大陸就業台灣居民享有住房公積金繳存和使用權利,並將研究出臺全國範圍適用政策,明確在大陸就業台灣同胞平等享有住房公積金待遇,支持台灣同胞通過繳存使用住房公積金,提高購房和租房能力,幫助臺胞在大陸安居。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出臺政策,規定在大陸居住、就業和就學的台灣居民可在大陸參加社會保險,並將進一步明確和規範台灣居民在大陸參保規定,保障在大陸居住、就業和就學的台灣居民社會保險權益。

 

國家旅遊局下發文件,要求旅遊住宿企業為台灣同胞提供更加便利的旅遊住宿服務。

 

為解決臺胞申辦信用卡門檻較高問題,中國銀監會指導銀行業調整臺胞申辦信用卡業務政策。針對在大陸就學台灣青年就業的身份和程式問題,教育部已出臺政策,為有意願在大陸就業、符合條件的大陸高校應屆台灣畢業生發放《就業協議書》,簽發《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畢業生就業報到證》或《全國畢業研究生就業報到證》,進一步為在大陸就讀的台灣學生畢業就業提供政策上的便利。

 

此外,2017年以來,針對包括青年在內的台灣同胞在大陸發展中存在的生活便利問題,大陸相關部門陸續公佈了一批新的對臺便民政策措施,包括鐵路和民航臺胞自助購、取票和值機,開放在大陸工作的台灣研究人員申請國家社科基金獲得項目資金支持,擴大法律服務對臺開放,擴大台灣律師事務所在大陸設立代表處的地域範圍等。

 

此外,大陸還鼓勵境內各類企業為台灣青年提供實習崗位,國家設立的400億元人民幣的新興産業創投引導基金也自然涵蓋台灣青年在大陸的創業行為,而近期為兩岸各界所熱切關注的“居民待遇”也將在不遠的將來成形出臺,成為十八大以來便利台灣同胞在大陸發展的一大亮點。

 

四、各層級地方政府基於本區域特點出臺專門政策,為中央頂層設計提供了基於區域經驗的政策素材。

 

中央提出吸引台灣青年赴大陸就業創業的號召和倡議以來,本著首先讓台灣同胞分享本區域發展機遇的真誠願望,眾多省市乃至省級以下地方率先制定促進台灣青年大陸就業創業的專門政策,先行先試,探索經驗,為中央頂層設計提供了豐富的政策素材和區域經驗。

 

縱觀2013年到2016年各地出臺的鼓勵、支持台灣青年到大陸就業創業的政策措施,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是以福建、上海、江蘇、北京、浙江、山東、天津等臺商投資集聚區域為主,産業發展基礎厚實,臺商數量眾多,投資規模龐大,具有“以臺引臺”的基礎和條件,也與台灣青年就業創業的區域意願相吻合;二是大部分區域此前已開展吸引台灣青年就業試點工作,符合台灣青年就業創業的風險——受益原則;三是在推出稅收優惠、財政獎勵、財政補貼等方式的同時,普遍重視為台灣青年提供資金社保支持,採取多種措施興建兩岸青創基地、完善創業輔導等配套服務,消除就業創業壁壘,拓寬兩岸信息交流渠道;四是重視和鼓勵團隊創業、技術創新,對於符合本區域人才引進條件的台灣青年均給與與本地人才相同的項目支持和資金獎勵;五是給予台灣青年在本區域創業一定數量的創業扶持資金、風險跟投和貸款擔保補貼、辦公用房租賃補貼、創業初期生活補貼、購房安家補助、住房租賃補貼、社保補貼、培訓補貼等全方位的資助。不少地方還就金融實體為台灣青年創業提供融資支持和信貸服務作出明確規定。

 

五、政府和企業明確界定各自在吸引和安置台灣青年就業創業中的角色,形成良好的分工互補格局。

 

吸引台灣青年赴大陸就業創業是一項複雜、系統的社會工程,這一工程的啟動和協調需要依靠各級政府全力推動,但是,其最終落實則需要企業的全心投入。因此,政府和企業的角色定位與科學分工是工程順利實施的保障。

 

各級政府在尊重市場規律,尊重企業主動性的基礎上,嚴守職權分際,在出臺各類政策予以保障的基礎上,注重進行輿論引導、信息提供、渠道建設、設施完善、服務強化,從而使企業真正成為吸納台灣青年就業創業的主體。這方面最典型的案例如阿裡巴巴在台灣成立總額達到100億元新台幣的創業基金,獵豹移動在台灣成立獵豹創業基金,並選出“紫牛之星”到北京接受導師團指導,並協助有意願創業的台灣青年成立公司。在相關部門協調和支持下,大陸為數眾多的企業與台灣相關人力資源機構如1111人力資源銀行合作,入島開展招聘活動,吸引大批台灣青年向大陸企業求職。其中,海南航空、廈門航空年內相繼成功吸納台灣空服人員在公司任職即是該方面的典型案例。

 

六、以交流和實習夯實就業創業前置工程,初步形成了台灣青年赴大陸就業創業熱潮。

 

大陸充分尊重台灣青年就業創業規律,將台灣青年了解大陸、認識大陸社會和就業創業環境作為就業創業的前提。為此,大陸各級各類部門在中央統一部署下,注重夯實兩岸青年交流和台灣青年在大陸實習實踐兩大前置工程。

 

十八大以來,大陸適時總結和調整兩岸青年交流方式,強化青年交流頻度,通過設立各類基金,鼓勵民間大幅開展兩岸青年之間的“體驗式交流”,使台灣青年通過更多的經濟文化社會平臺接觸大陸、了解大陸;努力擴大台灣青年在大陸的“參與式交流”,鼓勵和支持企業提供崗位,吸引台灣青年實習實踐,通過實習實踐,親身感受大陸市場的高成長性,更加深入、全面地感受大陸綜合實力提升的時代脈搏,從而堅定在大陸就業創業的信念,為就業創業積累經驗和資本;逐步推廣台灣青年在大陸的“融入式交流”,創造條件,出臺政策,讓更多在大陸就學就業的台灣青年全身心投入大陸改革開放進程,分享大陸發展機遇,從而讓台灣青年在大陸落地生根,樂於融入大陸,成為大陸經濟社會的一分子。

 

建基於兩岸青年的頻繁交流和實習實踐,台灣青年赴大陸就業創業數量呈現規模化增長。據統計,自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在大陸就業創業的台灣青年已達6000人,同期,在大陸各類崗位實習的台灣青年已超過20000人。與此同時,兩岸青年交流的人數規模和互訪頻率仍保持在較高水準。台灣青年赴大陸就業創業“井噴式”增長局面指日可待。

 

七、在陸台灣青年就業創業示範效應初步形成,島內青年赴大陸就業創業的意願顯著提高。

 

借助新媒體的快速傳播和兩岸龐大人際交流的傳播效果,在陸台灣青年就業創業的示範效應已在島內初步形成,直接影響到島內青年赴大陸就業創業的意願。

 

2016年11月,廣西師範大學桂臺合作研究中心與台灣雲林科技大學、義守大學等8所高校合作開展的調研表明,受訪台灣青年中近80%願意赴大陸開展交流,59%願意赴大陸就業,46%願意赴大陸創業,甚至有18%的受訪台灣青年表示願意在大陸定居。

 

另據台灣《遠見》雜誌2017年9月30日民調顯示,有6成年輕人願意到大陸工作,而不願意到大陸工作的年輕人只佔3.8成。與此同時,大批台灣青年赴大陸就業創業還産生了另一種效應,那就是打破了島內特定政治勢力和綠色媒體對大陸的扭曲和誣衊,改變了台灣青年的“大陸印象”,同時,激發島內更多台灣青年正面面對大陸迅速崛起和台灣迅速衰退的鮮明對比態勢,重新思考自身發展定位,從而對島內特定政治勢力的蠱惑性教化産生質疑、抵制,進而以自身選擇瓦解台獨勢力對年輕人的“天然獨”論述。近期,不絕於媒體的諸多“太陽花”青年赴大陸就業創業報道即是該效應發酵的最好注腳。(劉澈元,作者係廣西師範大學桂臺合作研究中心主任、經濟管理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