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7-10-23 10:08:40 |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
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一些專家和代表認為,區域協調發展越來越成為中國發展的重大課題。隨著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陸續實施,中國區域發展協調性顯著增強,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呈縮小之勢。當前中國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節點,只有在區域發展中補短板、強弱項,才能從中拓寬發展空間、增強發展後勁,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機制有效 區域差距縮小
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強化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發揮優勢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創新引領率先實現東部地區優化發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
浙江省麗水市景寧畬族自治縣大漈鄉黨委書記藍景芬代表説,近5年來,大漈鄉積極保護環境,發揮生態優勢,外出打工農民返鄉吃上了生態飯、旅遊飯,口袋越來越鼓。
專家表示,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現象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存在。中國也是如此,各地區自然、經濟、社會等條件差異明顯,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基本國情。自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起,中國開始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一系列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陸續實施,逐漸形成了東中西互動、南北方協調的發展格局,區域發展差距呈縮小之勢,中國區域協調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廣。
特別是近5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更加重視制定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提出並重點實施“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三大戰略,成效顯著,中國區域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開放性進一步增強,區域協調發展呈現良好局面。
精準突破 城鎮格局優化
“我們需要在一些關鍵領域精準突破才能更好地落實新發展理念。”中央黨校經濟學部副教授郭兆暉表示,在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方面,應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是個繞不開的話題。”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辜勝阻表示,城市是推進城鎮化的載體,當前中國城市體系尚不合理,呈現出大城市、特大城市嚴重人口膨脹,小城市凋敝且數量不足的分化局面。應通過特大鎮改市和縣城壯大來培育一大批新生中小城市,擴大城市總量,以更多載體適應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需要。
辜勝阻認為,一方面,要依託縣城和特大鎮,培育一大批新生的小城市。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有經濟實力的縣城的培育和特大鎮改市將使一批新生小城市崛起,進一步優化城市規模體系。另一方面,發展小城市,應放在以城市群為主平臺的框架下推進。特大鎮大部分分佈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區的大城市中間,需在城市群發展中大力培育新生小城市,以大帶小,推進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進而推動區域發展。
以人為本 公共服務均等化
近年來,中國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城鎮化率穩步提升,城鄉發展更為均衡。數據顯示,2016年末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7.35%,比2012年末提高4.78個百分點;城鄉差距繼續縮小,2016年城鄉居民收入倍差比2012年縮小0.16。
但與此同時,從整體上看,中國城鄉和區域基本公共服務水準差距仍然較大。一方面,包括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在內的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差距較大;另一方面,優質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城鄉與區域不均衡問題突出。
專家認為,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實現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應從戶籍、就業、教育、醫療等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入手,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按照不同群體需求分類提供有效公共服務,保障城鄉居民享有大體相同的公共服務,解決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問題。
“要以人為本,平衡公共服務供給,持續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張佔斌教授認為,應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統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健全常住人口市民化激勵機制,推動更多人口融入城鎮。
新聞推薦
- 打通供應鏈 打造“共贏鏈”——中國汽車産業“鏈”起全球2024-11-28
- 東航第9架C919入列 國産大飛機首度實現客艙局域網服務2024-11-28
- 一場兩岸青年的“雙向奔赴”卻讓民進黨當局風聲鶴唳,他們究竟在怕什麼?2024-11-28
- 2024年“遷臺記憶”臺胞祖地行活動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啟動2024-11-28
- 第八屆台灣創藝生活節在深圳成功舉辦2024-11-28
- “最炫民族風”兩岸交流活動開啟清臺民族交流新篇章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