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創業失敗高達99% 臺青年諷當局:沒錢又沒膽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7-10-31 10:35:50 | 來源: 中國台灣網 |
台灣包袱鋪,創業有難度!我是一直夢想著開個羊蝎子館兒讓大夥兒能以“肉”會友的大侃子。但是創業這事兒吧還真不像吃肉喝酒那麼簡單,咱得從長計議不是~
在剛剛結束的十九大上,我國提出了要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目標。科技部副部長王志剛表示,要實現此目的,最重要的就是要重視科技和製造業的結合。為此,我國在資金上也為創新型計劃和人才提供了充足的保障。據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KPMG(又名:畢馬威)顯示,除了民間“高手”的熱烈投資外,我國政府也向本土新創企業投資超過10億美元!
科技創新一定是以人才為本的,王副部長還特意強調,除了“撒錢”外,他們還推出了一系列能讓科研人員“更快樂”的政策。
9月12日,智慧機器人在南寧國際會展中心跳起“集體舞”。(圖片來源:新華社記者黃孝邦)
總之,為了鼓勵創業,特別是科技上的新創,我們的政府不僅出手闊氣更是目標長遠且深刻啊。如此也引得行走兩岸的台灣年輕人感嘆:與大陸相比,台灣的創業環境不但法規落後,還沒有錢、沒有膽子,更不相信年輕人,在顛覆性科技不斷頻繁出現的當今,唯有“出逃”才是上策啊。
嗯,也許大陸的盆友們對台灣民眾的創業熱情不是很了解,那侃爺就“大發慈悲”的為大家介紹下吧~
根據國際創業組織研究機構“2016全球創業精神指標”的調查,台灣地區的創業精神排第六,是唯一搶進前十名的亞洲地區。另有臺媒報道,台灣35歲以下的年輕人,有8成6都想創業。
為什麼寶島的朋友如此熱衷創業呢?
有分析認為,台灣的這股“創業熱潮”正好能反映出民眾,尤其是青年族群,對台灣經濟現狀的不滿,另外長年低薪、高工時的窘境也讓對職場失去期待的人開始把創業當成“避風港”。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想在台灣創業真的太難了……
根據台灣“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統計,在台灣創業一年內就倒閉的機率高達九成;能撐過前五年的創業家,只有1%,99%的高“陣亡率”比美國、新加坡等地還恐怖。
在臺媒給出的另一份“全球創業報告調查”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全臺對“創業”持正向態度的比例高達88%,有70%的人渴望創業,但對創業有“堅定度”的人僅有32%。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台灣的創業困境呢?
首先就是台灣地區的相關法規太僵化,不僅常常讓新創企業陷入要錢還是要權利的掙扎中,同時也沒有任何的福利和制度可以用來保障創業者。
眾所週知,創業需要錢、需要政策的鼓勵或扶持,那沒錢沒“靠山”又談何創業呢?
因此,口袋夠不夠深,成了台灣企業生存的關鍵之一。
以上圖為例,從1985年開始,台灣新創企業的資本額與現有企業的資本額相差無幾,但從1996年開始,存活企業的資本額就不斷的往上提高,2013年直逼3400萬(新台幣);反觀新創企業的資本額卻還在500萬停留。換句話説,企業要想活,“銀彈”就得足。
其次是台灣的國際視野不足。據全國臺企聯副會長、青年團副主委林子凱的介紹,先前在台北的創業者聚會活動中就有參與者反映,其實台灣一些産業也會有機會跟韓國、新加坡等地競爭,但問題是台灣不僅在相關法規上很落後,甚至當局有官員還根本不懂現在最熱門的第三方支付、人工智能等,更加之對國際文化習俗的不了解,白白浪費了大好的創業機會。
第三點就是台灣社會氛圍對新創事業的影響。被新創事業極低的存活率所“牽累”,台灣很多父母並不是十分支持自己的兒女創業,寧願讓孩子選擇一份掙得少但相對安穩的工作,也不願意讓他們冒險創業。
如此也出現了一種“怪相”——台灣企業的結構像他們的人口結構一樣,越來越老了!
另外,臺當局的《採購法》(具體細則請自行查問資料)也讓創業者哀聲不斷。據在大陸成功創業的深圳市網眼智慧科技創辦人程敏峰介紹,臺當局只會把案子給“看似不會出錯的大公司”,所以最後拿到案子的大多是“有關係”的企業。可是這些“關係戶”根本沒能力完成,層層轉包下來的最後可能還是新創企業負責製作産品。遺憾的是,實際花腦力去突破創新的人,拿到的報酬卻少得可憐。
一位“出逃”的科技人才也講述了自己在台灣創業時當局負責機構瞧不起年輕人及科技新創業的經歷:曾去申請當局的“創業天使計劃基金”,結果竟被相關人員説成“創新性不足”“市場不夠”。氣得他另走他鄉去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更怒懟臺當局相關部門“不要再高高在上”!
臺當局的不作為不僅令台灣人才外流、經濟陷入困境,也讓發展遇到瓶頸的科技業雪上加霜。據世界經濟論壇(WEF)近日公佈的一份“2017-2018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台灣的排名已由去年的第14名退到第15名了。“看不到機會了”,台灣人才只能扼腕嘆息。
反觀大陸呢,對人才的渴求、對創業者的支持,從資金到政策一律開綠燈,對科技領域的新創發展及人才培養更是如饑似渴。
來陸創業的程敏峰表示:在大陸創業的好處,除了案件多、規模大外,重點是小公司能得到機會,政府或大企業會想做出新特色,所以也傾向選擇能全面配合的小型新創公司,一旦做出成績,政府的投資也不手軟。
而與台灣《採購法》的限制不同,大陸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不僅要求轉化收益的50%以上獎勵科研團隊,也鼓勵科研人員跟企業合作,譬如教授可以找有企業管理經驗的人合辦企業、持股,不用管經營,可在實驗室裏專心作研究。這與台灣常看到的經費分配不均、學校造假發票、産學脫節等問題完全不同。
另外,大陸對科技新創企業也有一系列福利政策,比如讓科研人才在項目管理、申請經費上更有自主權,年度或項目沒用完的經費可以留下來繼續用;比如為來陸創業或工作的台灣人才提供購房或生活補助,甚至連他們家人的生活、孩子的教育都會幫忙照顧等。
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對寶島有理想有抱負的民眾來説,台灣顯然既不是那方“高的天”,也不是那片“闊的海”,誠如台灣作家王豐所言“二十一世紀必然是中國世紀,未來台灣的年輕人都得要靠大陸吃飯”,既然如此,台灣有識之士還是早早“棄暗投明”吧,祖國在飛速發展,你若想展翅高飛,家裏的親朋便會為你拓開廣袤的天地任你一番作為!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