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糧食生産堅定向優向綠步伐
編輯: 霍建陽 | 時間: 2017-11-21 10:45:50 | 來源: 人民網 |
不出意外,今年又將是一個糧食豐收年!
“兩穩一優”是今年糧食生産新態勢:面積穩定——播種面積16.8億畝,與上年持平略減;單産穩定——氣象條件總體有利,技術落實到位;結構優化——玉米繼續減少,雜糧雜豆等增加。
(圖片來源於網絡)
緊緊咬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今年糧食生産以綠色發展為導向,以穩定産能、優化供給、提質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呈現出新特徵——
結構調“優”有新進展。在穩定口糧品種的基礎上,因地制宜調整優化種植結構。無效供給減少了,籽粒玉米麵積調減約2000萬畝;有效供給增加了,市場緊缺的大豆面積增加約700萬畝,雜糧雜豆增加約600萬畝;高效供給拓展了,市場緊缺的優質強筋弱筋小麥麵積佔27.5%,比上年提高2.8個百分點。
生産調“綠”有新進展。佈局加快優化,華北地下水超採區、西南小麥條銹病菌源區、江淮赤霉病易發區調減小麥麵積500多萬畝。輪作休耕穩步推進,繼續開展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深入推進,深入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擴大綠色防控面積。
(圖片來源於網絡)
産業調“順”有新進展。推進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民增産增收。農牧結合加快糧改飼。以養帶種、以種促養,擴種青貯玉米、優質飼草等作物,糧改飼面積超過1000萬畝;訂單生産促進産銷銜接。發展“龍頭企業+農戶”“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等多種形式的訂單生産。全國糧食作物訂單面積4.2億畝,增加5000多萬畝;稻田綜合種養保糧增收,大力發展稻田養魚、稻田養蟹等綜合種養模式。(人民日報記者高雲才)
新聞推薦
- 中國國際濕地城市增至22個 居全球第一2025-07-25
- “小小”感測器成為萬物互聯“神經末梢” “中國製造”正向“中國智造”邁進2025-07-25
- 東南有海浩無窮——從閩人與海解碼中華海洋文化基因2025-07-25
- 美國經濟學家傑弗裏·薩克斯:香港在全球變局中前景光明2025-07-25
- 台灣青年重走“海上絲綢之路”暨中國陶瓷文化研習營成功舉辦2025-07-25
- 中國遊戲靠啥“圈粉”海外?2025-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