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農産品爭搭中國電商“高鐵”

華盛頓州蘋果、西雅圖櫻桃、阿拉斯加帝王蟹……越來越多的美國生鮮食品,近年來漂洋過海走俏中國消費者餐桌。而推動他們前進的強大力量,來自於中國跨境電商平臺。

 

大批美國優質農産品搭乘中國電商“高鐵”入華,既滿足中國消費升級的需求,也增加美國就業和稅收,更助力美國中小企業分享全球化紅利。

 

出口中國農産品種類擴大,也給美國中小企業帶來巨大機會

 

“中國人對紅蛇果的喜好,挽救了這個品種的種植。”華盛頓州蘋果協會國際市場總監麗貝卡説。“中國人有送果籃的習慣,喜歡紅蛇果的顏色和形狀,我們因此讓果農保留了種植。”

 

隨著中國消費者對海外高品質食品的需求增長,美國許多優質農産品都瞄準了中國市場。總部設在韋納奇的華盛頓州蘋果協會,一項重要工作是把旗下1260戶農場主的蘋果推向市場。2013年底開始,該協會與阿裡巴巴合作,銷量年均翻番。現在,華盛頓州排名前十的水果企業,6家在天貓國際開設網店。當地紅蛇果出口全部銷往中國,價格是20年前的3倍。

 

與中國電商的合作,擴大了美國農産品出口中國的品類。除了蘋果,還有西雅圖櫻桃和阿拉斯加海鮮等近百種美國農産品如今通過天貓入華。中國已成為美國西北櫻桃産業最大的海外市場,國際頂級品牌GEE WHIZ水果的六成出口面向中國。

 

新市場的開拓,也給美國中小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機會。今年6月,阿裡巴巴在底特律召開美國中小企業論壇,3000名像麗貝卡這樣的行業代表和中小企業主、農場主紛至遝來,期待搭乘中國電商快車擴大銷路。

 

“中小企業是解決就業的主力軍。”中國駐紐約總領館經濟商務參贊周善青表示,美國同世界上其它國家一樣,中小企業佔了企業總數的98%以上。如果100萬個小企業因為借助中國電商平臺擴大出口,每家增雇1名員工,美國就會增加100萬個崗位,還不包括帶動的其它行業就業。

 

“我們協會1000多戶農場主中,小的種植園有50公頃,大的2000公頃,中小規模居多。”麗貝卡幽默地説道,“坐上天貓的‘高鐵’,今後我們的種植園和包裝廠有望雇更多工人了。”

 

滿足中國多層次的市場需求,也促使中國品牌全方位提升

 

美國優質農産品走俏中國,更重要的背景是中國消費市場的升級。美國著名的諮詢公司貝恩公司在一份題為《中國電商:新的品牌遊戲》報告中指出,幾年前中國消費者網上購物主要是尋找更便宜的産品,而今他們更多是尋找那些更有品質的東西。

 

美國農産品的走俏,基於良好的品質控制。作為全球最大的有機農産品生産商之一,美國Stemilt公司有自己的種植園,有一站式從農場到工廠再到餐桌的專業化標準流程。在該公司現代化的包裝廠,記者看到在種植園剛採摘來的紅蘋果進入自動化生産線,從清洗、分揀,到烘乾、打食用蠟,再到檢測、包裝,全部在流水線上由機器操作完成。只有在分揀和包裝環節,有女工在傳輸帶協助。顆粒小的蘋果經機器自動分揀包裝到塑膠袋中,只有上等級的蘋果才由女工裝箱。

 

最令人注目的,是流水線上的電腦照相檢測系統。據該公司品質控制經理薩爾·斯戴米爾特介紹,這套智慧機組一秒鐘給每個蘋果拍攝60張照片,包括其顏色和大小情況、果核和果肉有無瑕疵等信息皆輸入電腦系統。電腦立刻給各蘋果分類,向凹槽發出指示。該蘋果運行到其所屬的級別地時,凹槽會自動側翻,把它卸到下面的收集槽裏,最後流入塑膠袋,或躺進包裝箱中。

 

在Auvil公司,只有最高品質的蘋果和櫻桃,才有資格裝進GEE WHIZ著名的黃色包裝盒裏,售價比同類産品高兩成以上。該公司的“蕾妮”黃櫻桃,進口到中國叫“天貓金”,是櫻桃裏的“白富美”。“其實,水果好吃只要兩條,一是地理環境,二是耕種方式。”該公司出口部負責人張志斌説,“GEE WHIZ能成為國際頂級品牌,主要是因為與眾不同的耕種。硬體投入上,我們採取成本較高的‘搭架’,把果樹成長三殺手:蟲、風、雨的危害降到最低。而且要保障‘口感好’,不能急於採摘,一定要等到果實的糖分、硬度、水分和顏色都達標才行。”

 

目前,中國線上生鮮市場正以年均50%以上的速度增長,預計2018年將逾千億元。但國內生鮮冷鏈能力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歐美和日本等國綜合冷鏈流通率為 95%以上,而中國這個數字只有19%。今年以來,天貓生鮮加大了對國內冷鏈物流的投入,近期還宣佈向易果集團投資3億美元,用於提升其冷鏈能力建設,包括在生鮮産地源頭鋪建産地倉,促進農産品源頭的標準化,實現“原産地新鮮直供”等。到2020年,有望將冷鏈日運能提高10倍,達到500萬單,承接近2000億元生鮮訂單的宅配業務。

 

阿裡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在底特律的美國中小企業論壇上曾説,“我希望美國優質農産品的引進,能促使大家學習什麼是好産品、什麼是好品質,淘汰一些落後的生産方式。”外國優質農産品入華,除了滿足中國多層次的市場需求,更重要的意義還在於推動中國品牌進行從供應鏈到市場戰略的全方位改進。(人民日報記者 李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