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青年探訪滬臺交流30年“足跡”

2001年,12歲的袁亮天隨父母從台灣遷居大陸。在江南水鄉就讀鄉村小學,在上海攻讀學士、碩士,並選擇在這座國際大都市開創事業。16年間,袁亮天從因為聽不懂老師用方言授課而大哭的懵懂少年,成了一位説話完全不帶台灣腔的“新上海人”。

 

“父親説,大陸有好的教育、好的熏陶,未來更大的發展空間在大陸,我們一起去看看對岸的生活。”袁亮天説,如今的自己越來越能理解並體會離鄉時父親的這番話。

 

袁亮天2日出現在“2017兩岸青年匯”分享報告會現場,以“被尋訪者”的身份,與兩岸青年分享從台灣到上海的心路歷程。作為浦江之聲廣播電臺為兩岸青年度身打造的原創節目品牌,“兩岸青年匯”今年的活動主題是“兩岸青年記錄上海,追尋滬臺交流30年足跡”。

 

過去一個月,來自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大學、上海海洋大學的臺生和大陸夥伴們循著當年臺商臺胞在上海的腳步,聆聽他們在大陸打拼和生活的故事,通過諸多人、事和細節,感受30年來滬臺交流的日漸深入和多元。

 

除了袁亮天,上海海洋大學“兩岸伉儷”趙明、高於欣的故事也引起了年輕人們的濃厚興趣。在上海幫助苗栗開展大閘蟹養殖的過程中,兩位年輕人因蟹結緣。這段特殊的姻緣還被搬上銀幕,以滬臺交流為主題的電影《愛的蟹逅》曾在兩岸引起轟動。

 

參與此次足跡尋訪活動的兩岸青年們紛紛表示,滬臺交流30年折射著“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年輕一代要珍惜來之不易的交流成果,多做促進和維護兩岸和平的事情。不少臺青則視上海為“第二故鄉”,不約而同地表達了在“魔都”紮根創業的夢想。

 

浦江之聲廣播電臺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在上海各高校就讀的台灣大學生已超過1200人,來滬實習、就業的臺青數量也呈逐年上升趨勢。包括“兩岸青年匯”在內,以青年為主體的滬臺交流日漸熱絡,為兩岸“新生代”彼此溝通、增進交往提供了更多通路。(新華社上海12月2日電  記者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