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電商衝擊 台灣最大消費性電子展啟動轉型

今年以“用科技實現夢想”為主題的台北資訊月6日開幕。在電商及網絡購物的消費新趨勢衝擊下,該展會規模縮小並轉型主打人工智能(AI)等新興科技。

 

關於産業發展趨勢,台北市電腦公會理事長童子賢6日在這一展會開幕式上強調,2016年台灣資訊通訊業及相關電子零組件出口年産值為1230億美元,佔全年出口年産值(2800億美元)的44%。不過,他坦陳,未來數年,智慧城市和AI等重要的新興科技將對台灣産業界形成挑戰。

 

據介紹,台北資訊月創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近來這一台灣市場最大型年度消費性電子展遭遇到電商及網絡購物習慣的衝擊。

 

為此,資訊月從原來的9天會期減為6天,參展攤位較2016年減少25%、商家數量也下滑近10%;此外,台灣大哥大、遠傳、台灣之星等島內電信商以及聯想、惠普等知名品牌未再參展。此外,一向在暑期舉行、面向學生等青年消費群體的台北電腦應用展今年首度停辦。

 

告別原本的傳統大賣場式殺價促銷,台北資訊月今年啟動轉型。首先,導入更多新興科技和産品,其中又以AI、人臉辨識、AI市場為三項賣點。其次,引進主打科技金融、共享經濟的“新面孔”,以喚起消費者持續關注。第三,強調展會具備大眾資訊教育的功能。

 

該項消費性電子展去年吸引觀展民眾達150萬人次,今年預估有92萬人次。童子賢表示,將引導資訊月展覽轉型為大眾信息教育的場域,可為參觀者提供各種科技新應用的現場體驗。(中新社台北12月6日電  記者 劉舒淩 楊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