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開放探親30年:書信漸成記憶 漳臺親情歷久彌新
編輯: 霍建陽 | 時間: 2017-12-26 16:16:10 | 來源: 臺海網 |
黃鎮國在東山“寡婦村”展覽館講述臺胞黃建忠贈他一根刻有“代筆功高”鋼筆的故事。
臺海網12月25日訊 據閩南日報報道 “我一生幫村裏‘寡婦’代寫許多情書,讓隔絕於兩岸的‘牛郎織女’憑藉這些足以抵萬金的家信寄託精神撫慰。現在,兩岸交流不再有‘藩籬’阻隔。”12月24日,在東山“寡婦村”展覽館,見證“寡婦村”悲歡離合和兩岸開放探親30年變遷的展覽館原館長黃鎮國説。
1950年5月10日,東山島解放前夕,敗退台灣的國民黨殘余部隊從島上抓走了4792名青壯年男性。其中僅有200多戶的銅缽村,一夜之間就被擄走了147名男丁,年少者17歲,年長者55歲。之後,全村除了7名婦女改嫁外,91位已婚婦女“守活寡”。
1963年,銅缽村收到第一封輾轉而來的台灣來信。此後,去臺人員親屬們想方設法試探,想和對岸生死未卜的親人聯絡。當時家住銅砵村、年僅11歲的黃鎮國就扮演了“長橋若能連海峽,我輩願為擔石人”的角色。每次鋪開紙張寫信,黃鎮國總是感同身受,很快就進入“妻子”“母親”或“兄弟”的角色,寫出那個年代、那些不幸的妻子或母親的心聲。他第一次代筆,是幫堂嫂沈錦菊寫給在台灣的堂哥黃亞慶。“堂嫂説了兩句就哭了。我從她淚眼中就知道信該怎麼寫了。”黃鎮國從上世紀60年代初給堂嫂代筆開始,書信都是通過在新加坡的祖母轉寄,這是當時兩岸通信的慣用路徑。在兩岸還沒有對話的時候,這些幫“寡婦”們寫的書信要寄到台灣,必須先通過新加坡、美國等地親戚或朋友的手,換上一個新信封轉寄到台灣,再託人查找到收信人。
50多年,黃鎮國義務為去臺人員眷屬代寫了近1000封寄往台灣的書信,花費了大量時間、心思不説,還倒貼許多信封、紙張和郵票。
黃鎮國回憶説, 1987年底台灣開放探親,長達38年之久的兩岸同胞隔絕狀態終於被打破。當年12月10日,銅缽村迎來了歷史性的一幕。這一天,8名當年的“壯丁”回到家鄉。黃鎮國的堂哥黃亞慶也回村探親,最後回鄉定居,和堂嫂沈錦菊享受天倫之樂。
兩岸開放探親後,台灣當局于次年同意台灣民眾給大陸親友的信件可以經香港郵局轉寄大陸。黃鎮國更加忙碌了,而且代筆內容也發生了變化:開放前,代筆基本都是報平安、訴離情;開放後,代筆的主要內容變成幫助提供資料,協助一些臺胞申請回來探親、定居;隨著兩岸往來的增加,隔絕已久的老人難免因為抱養子女、“一夫兩妻”等現實問題産生矛盾,書信又擔當了化解矛盾的角色。
黃鎮國説,兩岸交流30年來,“寡婦村”漸漸走入歷史,村裏人都不願意再提及這個別稱,因為它代表了一段悲慘的往事。如今的兩岸,打電話上網聯繫都很方便,他為鄉親代寫書信較少了。展覽館目前存放的都是幾十年來臺胞寄回家的部分書信。去年,黃鎮國應邀赴台灣考察,本想找老兵鄉親,把他以前的一些代筆書信收集起來,找回當年的感覺。可是,當他找到家住台南市年已82歲的黃建忠等健在臺胞和一些去世臺胞的子女時,他們都説“家書抵萬金”,書信要一直珍藏。因為書信雖然已成記憶,但記憶與親情卻歷久彌新。
擔任東山“寡婦村”展覽館館長15年的黃鎮國説,展覽館建成開館至今18年來,接待境內外參觀者20多萬人次,其中臺胞5萬多人次。僅近兩個月來,展覽館就接待境內外新聞媒體30多家。
黃鎮國表示,期待同胞共同努力,創造兩岸更加融合、擴大交流的下一個30年。(謝漢傑 文/圖)
新聞推薦
- 兩岸産業交流對接系列活動在江蘇舉辦2024-11-22
- 事關中國和東盟 這個論壇首次“亮相”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2024-11-22
- 中國同巴西、南非、非盟共同發起開放科學國際合作倡議2024-11-22
- 【圖解】從多個“首次”看中國經濟企穩回升2024-11-21
-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在蘇州舉辦臺商座談會2024-11-21
- 台北多輛公交車登出大幅廣告 要求廢除2019版課綱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