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臺商:30年感恩感動 期待未來攜手奮進

“30年來,台灣來大陸發展的的企業一般都有十倍的成長。”全國台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會長王屏生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作為早期在大陸投資的臺商之一,王屏生和很多成功臺商一樣,趕上並抓住了大陸經濟起飛前的最好時期。早在1985年,王屏生就到訪過大陸。那時候是因為探親祭祖。隨後的幾年中,王屏生多次來往大陸探親交流。他漸漸地愛上了大陸,決定將企業從台灣外移到大陸。1989年,王屏生在順德開辦了錫安傢具公司。目前,王屏生的企業已躋身世界庭院傢具行業的佼佼者。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IMG_7217.JPG

 

全國台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會長王屏生接受記者採訪(攝影:霍建陽)

 

在大陸辦企業近30年,王屏生已經算是非常了解大陸的資深臺商。他噪門兒很大,嗓音宏亮,説話很大膽。每一個認識他的人,都會被他身上那股獨有的豪爽與魄力所感染。

 

“以前我們在台灣每年做三四千萬美金的生意,到大陸來以後有廣大的市場、充足的人力資源,能夠很快速就發展成很大的企業,到現在我的企業每年能銷售到三四個億美金。”王屏生認為,海峽兩岸30年的交流創造了極大的經濟利益、社會利益,顯示了兩岸融合的力量。王屏生説:“30年來,大陸政府用愛心用包容對待台灣,出臺了那麼多的優惠政策讓台灣人在這裡讀書、生活、做生意,我一直呼籲全台灣人民抱著正面的態度來看待統一。歷史已經翻篇了,我們應該面向未來。統一是大趨勢,有識之士都應該順應趨勢迎著上。”

 

2000年左右,在中關村一帶生活和工作的人可能還會記得一句最熱門的廣告語:“威盛中國芯——有芯,就有希望”。威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是台灣地區的積體電路設計公司,主要生産主機板的晶片組、中央處理器(CPU)、以及記憶體。它是世界上規模較大的獨立主機板晶片組設計公司。2000年,威盛懷抱“做世界第一流的中國人自己的晶片”的理想,正式進入中國大陸地區。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0年成就展威盛展台中國台灣網南京訊 記者尹賽楠扶海濤

 

首屆大陸台資企業産品展銷會威盛電子公司展臺(資料圖片)

 

威盛電子(中國)有限公司中國區行政長徐濤回憶説:“這麼多年,在北京的時間要多於在台灣的時間,可以説北京已經是我的第二故鄉。威盛經過近20年的發展非常成功。大陸給予臺商的優惠政策非常到位,對剛剛進入大陸初期發展的臺商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大陸的發展非常了不起。當時我們進入大陸時這個産業不是很發達。經過20年,大陸在高科技方面進步非常快,出現了很多優秀的人才和公司。我們有幸參與到這個過程中,引以為榮。”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出席2017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的兩岸企業家峰會大陸方面理事長曾培炎參觀“大陸臺商臺企發展成就展”

 

出席2017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的兩岸企業家峰會大陸方面理事長曾培炎在參觀“大陸臺商臺企30年發展成就展”時體驗威盛公司的VR産品(資料圖片)

 

“我見證了兩岸交流30年的狀況”。在大陸投資剛好30年的南寶樹脂董事長孫德聰感慨萬千。1996年,南寶樹脂(中國)有限公司就到江蘇昆山投資建廠。孫德聰感慨道,一路走,一路看,30年在光影變幻間仿佛又似昨日。南寶在大陸投資近30年,大陸和台灣兩相結合創造了很多“世界第一”,感謝這塊土地給臺商機會,也感謝很多同胞的支持。19大之後,大陸應該會迎來經濟快速發展的10年,會給予臺商更好的機會。

 

“半個甲子攜手前行,三十春秋成果豐碩。”前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在上個月召開的兩岸企業家峰會上説,30多年來臺商在大陸的發展過程很不平凡,希望未來兩岸民間經貿持續加強交流,優勢互補,共創雙贏。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0年

 

上月召開的兩岸企業家峰會舉辦了“大陸臺商臺企30年發展成就展”,集中展現了30年來臺商臺企在大陸的發展歷程和取得的豐碩成果。發展成就展分為“法律保障 政策護航”“敢為人先 努力打拼”“互利雙贏 共同發展”等部分,回顧了臺商臺企跨越海峽、搭乘大陸經濟發展快車、不斷發展壯大的歷程(攝影:霍建陽)

 

臺商們對未來更是充滿了期待與展望。

 

今年37歲的林子凱打扮精幹、英氣勃發、語言表達力驚人。這個年輕人經歷過金融風暴,自己創立的公司保持平均每年60%的增長速度,喜歡和各地的青年人交朋友,還是民間樂團的主唱......他跟隨父親的企業來大陸發展已經有13年了,現在已經是全國臺企聯副會長、青年團執行長、台灣青年創新創業服務中心執行長。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林子凱接受採訪

 

林子凱在“大陸臺商臺企30年發展成就展”上接受記者採訪(攝影:霍建陽

 

林子凱是2000年後到大陸發展的青年臺商的典型代表。他對未來兩岸的融合發展有獨到的見解:兩岸開啟交流30年了,大陸的發展如日中天,跟火箭發射的速度一樣快,這個發展趨勢全世界都能看得到。未來兩岸民間的交往和經貿合作只會大步前進。再不及時捕捉機會、再不快一點,我們將會失去更多的機會。如何實現合作共贏是最重要的一個主題。台灣在文創、軟實力方面有相當的優勢,應該及早將這些優勢引進到大陸來。我們最近這兩年在做的産能孵化器,就是將台灣的核心技術力、團隊項目引進到大陸,結合大陸資金、人才、市場上的優勢得以快速做大放大,讓他們原本需要三年時間的運作縮短到只需要三個月。這樣能幫助到更多的台灣創業青年,也幫助到更多的出資者、團隊人才,這個就是多贏,已經不是父輩以前單兵作戰、獨立操作的模式。”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016台灣名品博覽會台灣青年創新創業館

 

林子凱和創業夥伴們在2016台灣名品博覽會台灣青年創新創業館(資料圖片)

 

威盛電子(中國)有限公司中國區行政長徐濤則認為,十九大之後各行各業都對未來有很好的規劃,我非常看好未來中國大陸在高科技領域在全球起到的引領的角色。我們非常期待能夠與時共濟,在大陸有更好的發展。很多臺商初期進入到祖國大陸是以生産製造業為主的,這個時候對於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和勞動力成本是非常敏感的。經過這麼多年發展,大陸也有很多變化,對於臺商來説如何轉型升級是非常重要的。要創新,不但是在産品和技術上的創新,還有生意模式上的創新、品牌的建立對於臺商來説都既是機會又是挑戰。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徐濤接受採訪

 

徐濤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台灣的年輕人應該到外面的精彩世界看一看,機會很多。(攝影:霍建陽

 

徐濤説,台灣的年輕人來大陸創業投資是一個大趨勢,我鼓勵台灣的年輕人來大陸創建自己的事業,無論在市場、機會、資源、政府的優惠政策等各方面都有更大的發展機會。

 

“回顧30週年,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希望,非常令人鼓舞。”全國台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會長王屏生説,台灣也是中國的一分子,我們也願意參與到這個偉大復興中來,這對台灣是個契機。我希望台灣的經濟不要太依靠美國、日本或者其它國家,我們跟大陸的經濟能夠緊密結合,很簡單,因為我們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血脈,本來就是一家人,就應該在一起共同發展。現在大陸的“十三五規劃”、“一帶一路”等商機對台灣來説有很多元素可以很容易就能以加分項融入到整個規劃中,對大陸來説也是有很大好處的。兩岸合則雙贏,分則雙害。

 

從單純的生産汽車的零部件,到現在進行整車生産,敏安電動車董事長秦榮華非常自豪。他説自己全世界都跑遍了,他們的零件工廠也遍佈全世界,從投資環境來講,比大陸好的地方找不到。他説,十九大之後,對於做基礎製造行業的企業來説,環境會變好。振興基礎製造行業能夠改善大家的就業,會真正改變經濟結構的形態。對於環保的重視,也能讓讓規範的企業受到更多的鼓勵。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敏安汽車

敏安汽車參加上月在南京召開的首屆大陸台資企業産品展銷會 (攝影:霍建陽

 

“30年來兩岸交流的點點滴滴有歡笑有淚水,有非常多感人的畫面,但更多的是機會。”上海臺商協會會長李政宏回憶説,這30年來,很多台資企業從小到大,也有很多企業抓住機會,跟著祖國大陸的發展紅利一起走。他展望説,未來隨著“十三五規劃”和“一帶一路”的推進,更廣大的宏圖在等著大家,而所有人要做的就是積極去開拓和奮進。

台灣中小企業期待深度參與“一帶一路”

2017-12-07

“‘一帶一路’將為兩岸經濟合作實現‘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希望更多的台灣中小企業能夠深度參與其中,找到發展新機遇和新路徑。”台灣中小企業總會理事長林慧瑛説。

 

海峽兩岸中小企業合作重慶峰會是第九屆“重慶·台灣周”系列專場之一。來自全國臺企聯、台灣中小企業總會及北京、上海、重慶等省市的200余名臺商,就中小企業的發展機遇等話題展開探討。多名臺商表示,期待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倡議,尋找發展新機遇。

 

林慧瑛説,台灣中小企業非常看重大陸的廣闊市場和豐富資源,“一帶一路”建設帶來的海外市場機遇,也可成為台灣中小企業關注的重點方向之一,台灣中小企業可借此找到新的發展道路。

 

“去年5月,我來重慶考察後,就決定在重慶設立西部運營中心。”台灣南僑集團副總裁、大陸事業營運長陳正文説,“我親眼看到,大陸的西部地區正在崛起,‘一帶一路’更是讓西部成為開放前沿,創造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陳正文説,重慶地處“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區位優勢明顯。“這為南僑集團的事業又推開了一扇窗,重慶已成為集團開拓大陸西部市場的戰略支點,集團已依託中歐(重慶)班列,將商業觸角延伸至白俄羅斯、法國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作為重慶臺協首任會長,楊恩明是第一批到大陸投資的台灣中小企業負責人之一。經過20多年的發展,楊恩明的企業已完成從房地産開發向農産品進出口的轉型。

 

“重慶相繼獲批進境水果、肉類、糧食口岸,已崛起為內陸開放高地,是促使我們轉型的關鍵。”楊恩明説,在西部大開發戰略和“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不僅僅是重慶,整個西部都充滿了發展機遇。

 

重慶市臺辦主任劉貴忠説,中小企業是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重要支撐,在大陸投資的臺企中,中小企業佔98%以上。台灣中小企業深度參與“一帶一路”,不僅有助於開拓廣闊的西部市場,還能與大陸企業合作拓展海外市場。(新華社重慶12月7日電   記者趙宇飛、劉恩黎)

展開全文

臺高校世界排名快被大陸"甩丟了" 臺大卻這樣解釋

2017-12-06

大學要比專業度!大家好,不當學霸好多年卻一直關心教育的撩叔來了!

臺高校世界排名快被大陸"甩丟了" 臺大卻這樣解釋

 

撩叔要跟大家聊聊台灣高等教育的事兒,而一切都是從一份大學專業領域排名開始的。截至上月28日,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專刊,陸續公佈了2018世界大學11個專業領域排名。據了解,這個機構每年都會針對全世界的大學做出各項排名,也會從不同的角度對各校的專業領域做出評比。

臺高校世界排名快被大陸"甩丟了" 臺大卻這樣解釋

 

撩叔對這份排名的具體指標和尺度了解不多,但臺媒關注到了一個挺尷尬的情況:大陸頂尖高校幾乎壓倒性完勝,台灣所謂的頂尖大學卻是“一面倒”。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有撩叔這種感覺,好像近幾年來,這種大陸高校秒殺台灣高校的新聞已經屢見不鮮,比比皆是了。所以,當撩叔看到這條消息的時候,並沒有感到意外,只是對曾經高到讓我們仰視的台灣教育水準沒落到如今的地步感到有些悲哀和憐憫。

臺高校世界排名快被大陸"甩丟了" 臺大卻這樣解釋

 

當然,我們還是把情緒收一收,畢竟撩叔不是賣雞湯的。就事論事看看這份排名,在公佈的11個領域之中,我們選兩個有指標性意義的領域。

 

先來看工程科技方面,台灣7所大學入榜前500名,臺大在島內排名第一,為第81名(去年79名);但大陸卻有35所高校入榜,其中北京大學第7名(去年12名),清華大學第22名(去年23名)。

 

再來看資訊工程方面,台灣有5所學校上榜前300名,臺大還是島內第一,不過在總榜中第53名(去年39名);大陸則有11所學校上榜,北京大學第25名(去年27名),清華大學更厲害一點,排在第20名。

 

剩下的9個領域當中,台灣高校除了在教育領域表現還過得去之外,全部大幅落後大陸高校。

 

這樣一份榜單公佈出來,想必台灣教育屆人士都會感覺臉上無光。當然,要説最尷尬的,可能非臺大莫屬了。作為台灣高等教育的領頭羊,雖然在島內一直做大哥,不過拿到國際上比一比,卻越來越缺乏自信了。

臺高校世界排名快被大陸"甩丟了" 臺大卻這樣解釋

 

對於這次這個事,臺大方面也給出了回應。臺大副教務長張耀文説,每個有意義的排名系統都有其參考價值,無可否認其結果,尤其當大部分的排名系統都顯示出北京大學和清華超越台灣的各大學同一個趨勢時,那我們一定要深刻自我檢討,不能當鴕鳥視若無睹。

 

臺大代理校長郭大維説得更嚴重一些,他表示,“台灣高等教育的問題相當急迫,已經是強弩之末。”台灣所有頂尖大學已經面臨崩解,而他們的崩解,將對若干年後的台灣,造成全面性衝擊,台灣社會與産業將比現在更加缺乏競爭力。

臺高校世界排名快被大陸"甩丟了" 臺大卻這樣解釋

 

這兩個説法撩叔都給個高分,實事求是的態度值得鼓勵,不過後面還有不少內容。臺大副教務長接著巴拉巴拉説了一些例子和推導,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其實總名次退步,最主要是很多國家和地區在近年對高等教育的大幅投資造成的反差。他對比大陸高校和臺大的經費,表示大陸高校經費每年都以約20%至30%的速度成長,而臺大可能要面臨未來的負成長。

 

臺大代理校長的分析也大同小異,他説,退步原因主要來自於教授薪資過低,求才與留才都不易,幾所頂大的高教經費嚴重不足,而目前島外同級大學的教授薪資是島內數倍。更雪上加霜的是臺大教授在退休新制下,所領到的每月退休金可能比中小學教師還略低。

 

這兩位其實説的都是一個事:缺錢!缺錢!缺錢!台灣網友的回應則一貫的豐富有趣。有揶揄臺大的:

臺高校世界排名快被大陸"甩丟了" 臺大卻這樣解釋

臺高校世界排名快被大陸"甩丟了" 臺大卻這樣解釋

臺高校世界排名快被大陸"甩丟了" 臺大卻這樣解釋

 

甚至搬出了臺大的“知名校友”:

臺高校世界排名快被大陸"甩丟了" 臺大卻這樣解釋

 

也有網友認同臺大領導的分析,痛批當局的:

臺高校世界排名快被大陸"甩丟了" 臺大卻這樣解釋

臺高校世界排名快被大陸"甩丟了" 臺大卻這樣解釋

 

作為圍觀群眾的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這件事情呢?撩叔覺著首先要認清事實。

 

什麼是事實?以臺大為首的台灣高等院校在與大陸名校對比時逐漸優勢不再,這是事實;臺當局近年來對高等教育投入遠低於大陸,這是事實;網友口中所説的臺大並沒有足夠好,教育水準並沒有足夠高,也是事實;而這些事實共同構成了一個循環,每一個環節的惡化,都會導致整個教育體系的不斷失衡和教育水準的持續下滑。

 

認清已上這些事實之後,我們就會發現,比起台灣大學專業領域排名落後更讓人悲哀的是,當這件事發生後,校領導的眼中只有經費、工資和退休金,仿佛學者變成了商人;而本該操心經費的教育主管機構和官員,甚至連一點聲音都沒有,不知道是真的沒看到、不關心、還是裝糊塗。這種情形很容易讓人覺得:台灣面臨的高等教育困境可能會長期存在,只有口水仗,沒人想辦法。

 

可能也是基於對這種混沌狀態的絕望,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台灣學者和年輕人開始來到大陸學習、工作、生活,而大陸方面也在盡全力出臺各種利好政策和措施,讓兩岸青年之間、基層之間、民眾之間的交流互動更為直接、深入、密切。對於台灣學者和年輕人來説,島內只有打不完的口水仗,而大陸擁有無可限量的前景和未來。

展開全文

商務部:30多年來大陸實際使用台資超660億美元

2017-11-30

商務部臺港澳司日前披露統計顯示,截至2017年9月,大陸累計批准臺商來大陸投資項目10.1萬個,實際使用台資660.65億美元,粗估創造大陸1100萬個就業崗位。目前,台灣是大陸第二大投資來源地,大陸是台灣最大的投資目的地。

 

“台資作為大陸利用外資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大陸經濟與社會發展作出重要積極貢獻,也帶動了台灣經濟的轉型與發展。”商務部臺港澳司司長孫彤指出,臺商投資有效拉動了大陸進出口貿易的持續增長,帶動了大陸農業、製造業、服務業等一、二、三産業的不斷發展,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

 

孫彤説,自上世紀70年代末兩岸經貿關係恢復和發展以來,臺商赴大陸投資即成為帶動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力量。30多年來,臺商赴大陸投資大致可分為起步期、快速發展期、平穩發展期和轉型發展期四個階段。當前,服務業成為臺商投資熱點;投資區域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四川、重慶、陜西、廣西等成為新的投資熱點;投資策略以長期型經營為主,投資目的由以往的“降低成本、出口海外”向“開拓市場、內外銷結合”轉變。

 

在大陸對臺投資方面,孫彤介紹説,大陸累計已有438家非金融企業赴臺設立公司或代表機構,投資金額近22.35億美元,涵蓋批發零售、通訊、餐飲等多個行業,為島內創造了1.6萬個就業崗位。(新華社北京11月30日電  記者劉歡查文曄)

展開全文

兩岸共同守護鄉土文化

2017-12-07

兩岸共同守護鄉土文化

保留了百年台北老城記憶的大稻埕,近年成為懷舊遊客追捧的熱門景點,煥發新生。(資料照片)

 

有歷史感的老街區怎麼保護、開發?最近新興的特色小鎮怎麼建設、運營?這些有關“鄉土文化守護與傳承”的課題不僅大陸很關注,台灣也一直在研究和探索。在兩岸開啟交流30年之際,兩岸相關專家學者齊聚河南南陽,參加首屆海峽兩岸鄉土文化論壇,就鄉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等議題共話經驗、共享成果。

 

傳統文化仍閃光

 

親親尊尊的宗族倫理、代代傳承的獨特文化、互幫互助的社會道義、盡心盡責的鄉土責任……在北京語言大學教授方銘看來,傳統鄉土文化是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今的兩岸社會仍然有其價值。“兩岸應堅定文化自信,積極傳承鄉土文化,深入發掘鄉土文化的價值精髓。”方銘説。

 

在重視人情往來的台灣社會,傳統文化更是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台灣學者表示,兩岸中國人共同擁有悠久的文化,這是兩岸中國人的共同寶藏。他們從不同角度闡述了鄉土文化的內涵與特徵,探討了現代化條件下如何更好挖掘與保護兩岸鄉土文化,並從實踐出發,分享了台北大稻埕、台南無米樂等案例。

 

老舊鄉村扮新顏

 

如今,兩岸農村都不同程度地面臨凋敝甚至消失的問題。如何為鄉村注入活力?如何讓鄉村的新生代願意留下來?與會的150余名兩岸專家學者就此進行了研討交流。

 

台灣社區規劃師、創新人文農村講師與評審委員黃永全介紹説,近年台灣經濟不景氣,外加社會老齡化,一些農業縣市一蹶不振,已經到了必須轉型才能生存的境況。“要讓在中北部發展的離鄉遊子願意返回故鄉,為老舊的鄉村打造生氣蓬勃的新面貌。”黃永全説。

 

具體該怎麼做?台灣京典傳承文創事業執行長李宛平認為,文化創意産業是一條可行路徑,寺廟、宗祠、地方小吃、土特産品、手工藝、廟會、節慶、生活禮俗等元素都可以被挖掘出來。“比如台灣高雄的美濃文化小鎮,是客家人的傳統聚落。美濃把客家文化、手工藝、飲食重新包裝,打造出特有的觀光和休閒地,吸引大量都市中的年輕人返鄉。”

 

大陸各地也在進行相關探索,以鄉土文化為引領,現代農莊、田園綜合體、特色小鎮等逐漸崛起。上海賽博旅遊文創集團總裁謝翅分享了江蘇無錫靈山小鎮拈花灣的案例。在相對飽和的華東旅遊市場上,這個鄉村小鎮以禪意主題的定位,通過“心靈度假”的方式契合了“逃離都市”人群的需求,也為當地村民增收帶來了新的方式。

 

兩岸攜手注活力

 

讓農村留住鄉韻、記住鄉愁——這是與會兩岸專家的共同期待。兩岸專家表示,鄉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不是單向的懷舊和復古,它指向的是現代和未來。鄉土文化的傳承、發展和繁榮有助於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也有助於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發展。兩岸業界應凝聚共識,抓住契機,加強在這一領域的合作,為兩岸鄉村建設注入新活力。

 

台灣在鄉土文化傳承、鄉村環境保護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這對於大陸正在展開的美麗鄉村建設,有很好的借鑒和示範作用。“目前正是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時代,兩岸更應多加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台灣淡江大學教授陳建安説。他建議要多鼓勵青年參與,“營造青年與鄉土文化的融洽氛圍,培養其對鄉土的認同感,這種文化自信的養成,才是鄉土文化保存成功與否最重要的因素。”

展開全文

“2歲”和“32歲”——台灣表演工作坊見證兩岸交流30年

2017-12-06

兩年來,製作演出了19台原創劇目,上演238場,周均4場,進場人數近12萬人次,平均上座率77%……5日晚,在海峽兩岸享有盛譽的戲劇導演賴聲川攜夫人丁乃竺,在位於上海徐家匯的“上劇場”慶祝這座“賴聲川專屬劇場”誕生兩週年。

 

今年也是“上劇場”的母體——台灣表演工作坊誕生32週年。“2歲”和“32歲”,賴聲川丁乃竺夫婦的表演工作坊“往來”兩岸,成為30年交流的親歷者。

 

1985年,台灣表演工作坊創團作品《那一夜,我們説相聲》在台北市南海路的藝術館首演。演員們的精彩表演,劇情前所未見的創意,在當時的寶島台灣引起轟動。時隔一年,《暗戀桃花源》橫空出世。

 

賴聲川與追隨他一直從事舞臺劇製作的丁乃竺,是台灣文藝界公認的恩愛伉儷。《暗戀桃花源》誕生之初,就是在他們自家的客廳裏排演的。

 

“而今,上海的‘上劇場’變成了我們家的客廳。”站在舞台中央的丁乃竺説。

 

兩年來,眾多海峽兩岸知名藝人做客這座劇場特別舉辦的“丁乃竺的會客廳”及讀書會活動,講述的故事、分享的心情,大多與這30年間兩岸文藝界不斷深化交流有關。

 

表演工作坊創辦之初只是劇團,沒有專屬的劇場,因此往來兩岸主要是與大城市的各種文化設施相伴成長。對此,賴聲川一直覺得“不夠”,他希望“圓一個劇場夢”。

 

賴聲川回憶,常年在各地奔走,感覺自己就如同遊牧一般,在走走停停之間,一直渴望尋求一種“家”的歸屬感。

 

2015年,賴聲川的“夢”化為現實。這座專屬劇場坐落在上海市徐匯區美羅城商場5樓,2009年起籌建,包含一個劇場和一個排練廳,劇場可容納600余名觀眾。

 

他為這座劇場命名為“上劇場”,“上”字不僅代表上海,也被他譯為英語“Above”。從一開始,他就希望能把“超越舞臺本身的精神意義”帶給觀眾。

 

兩年來,“上劇場”復排了台灣表演工作坊的諸多劇目,如《愛朦朧、人朦朧》《冬之旅》《在那遙遠的星球,一粒沙》《一夫二主》《彈琴説愛》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上劇場”還將在兩岸及海外公演近10年的話劇《寶島一村》“請回家”。

 

今夏,眾多大陸觀眾涌入“上劇場”重溫《寶島一村》,不少人是2009年這部話劇赴大陸“破冰演出”時的“老觀眾”。有人告訴劇組,看一次哭一次。

 

《寶島一村》凝聚了半個多世紀的兩岸鄉愁,從“老趙家”“小朱家”“周寧家”等1949年赴臺落戶的眷村家庭講起,打動了無數觀眾的心。為了這部作品的大型舞臺裝置能夠進駐“上劇場”這樣的中型劇場,賴聲川頗費腦筋,悉心設計。

 

賴聲川説,進入2018年,這樣的“回家式”大型演出還將繼續,另一部賴聲川經典作品《如夢之夢》也將以8小時的長篇巨制挑戰“上劇場”相對狹窄的側臺候場區。

 

丁乃竺透露,將這一部部經典作品請回“家裏”演出,不是兒戲,而是籌備多時。比如《如夢之夢》早在一年前就開始策劃“上劇場”版本。此外,賴聲川的兩部新作《隱藏的寶藏》《雕空》也將在2018年亮相。

 

不知不覺中,台灣表演工作坊花了兩年時間,還在上海培養了一支“上劇場”專屬的青年演員隊伍,他們中有的是原創音樂劇《戀戀香格里拉》的主唱,有的擔綱復排的“我們説相聲”系列相聲劇。到明年3月,還將有一批散落在大陸各地的《暗戀桃花源》民間演出團體,集中到“上劇場”舉行大匯演。

 

在兩岸觀眾和文藝界人士送上的生日祝福中,賴聲川和丁乃竺為“上劇場”許下新的願望。他們覺得,“上劇場”還只是一個“牙牙學語的小嬰兒”,希望以綿薄之力為兩岸的舞臺藝術不斷耕耘,“種”下更加美好的未來。(新華社上海12月6日電  記者許曉青)

展開全文

臺商江宜隆一家三代人的創業故事:紮根在鎮海

2017-11-24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W020171108302098822976

江宜隆參與臺商青年聯誼會活動。圖片來源:中國鎮海網

 

1981年出生的江宜隆笑起來眼睛彎彎的,很像父親,身材卻比父親高大。他説著軟糯的台灣腔普通話,文質彬彬,很有禮貌。

 

2003年,他來到鎮海,接手家族企業。比起父輩創業的艱辛,江宜隆幸運了許多,公司交接給他的時候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還有父親在旁事無巨細地指導,政府的扶持力度、創業環境也要比父輩們那時更好。江宜隆所要做的是適應新環境,讓公司迸發出更多的活力和後勁。

 

十多年裏,江宜隆跟著父親,邊學邊做,從青澀的大男孩成長為獨當一面的管理者,爺爺和父親的經商基因在他身上得到了傳承。機械加工業是傳統産業,在新形勢下,轉型升級迫在眉梢。江宜隆果斷花費200多萬元購買了一批自動化設備,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28歲那年,江宜隆娶了鎮海本地姑娘,按他的話説是“開始本土化”,“寧波姑娘很好啊,又賢惠又大氣,我很幸運能做寧波人的女婿。”現在他不但能聽懂簡單的寧波話,還能説上“一眼眼”。江宜隆的目標是在閩南語和寧波話之間隨意切換。

 

作為兩個孩子的父親,他也很關心孩子的學習,採訪中跟記者感慨鎮海的教育品質真厲害,朋友的孩子讀了幾年書回台灣上學,都變成班級的第一名了!前幾年,弟弟江宜澤也娶了寧波姑娘,現在一家子在大陸落地生根了。

 

憑著這麼多年在鎮海生活、工作的經驗,去年江宜隆當選鎮海區臺商青年聯誼會會長。鎮海區臺商青年聯誼會由區臺辦推動成立,成員是在鎮臺企臺商二代和臺企中的台灣人青年骨幹,大家不定期聚會,聯絡感情,分享信息。上一次,江宜隆組織了卡丁車活動,大家聚在一起用熟悉的鄉音,談創業的故事,分享創業的經驗,尋求商機。政府有相關惠臺政策,江宜隆也會召集大家進行培訓、學習。

 

聯誼會活動內容豐富多彩,組織形式多樣,深受青年臺商、臺幹好評。“感謝臺辦為我們青年臺商提供了一個交流平臺,我們會把這個平臺充分利用起來,統籌資源,加強青年臺商之間的聯絡交流,展示青年臺商朝氣蓬勃的良好形象。”江宜隆表示,自己身上多了一份使命感,有台灣的朋友過來考察,他就會向他們介紹鎮海,讓他們更多地了解大陸,鼓勵他們來這裡投資辦廠。(來源: 鎮海新聞網)

展開全文

陸企將參與台北捷運建設 大陸盾構機首進台灣市場

2017-12-08

記者7日從湖南省臺辦獲悉,總部位於湖南長沙的中國鐵建重工集團近日與台灣榮工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大陸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分別簽訂2台6米級土壓平衡盾構機供貨合同。這標誌著大陸盾構機首次進入台灣市場,打破了日本企業在台灣地區30多年的市場壟斷。

 

記者了解到,台北捷運萬大線是台北興建的一條重要交通幹線。本次大陸盾構機所參與建設的台北捷運萬大線CQ850、CQ850A兩標段上下行線總長分別為2754米和3417米,主要地質為粉土質砂層與砂質粉土層。在盾構機掘進過程中,需要克服50米超小轉彎半徑、下穿雙河橋樁基礎、經過通風豎井段原位偏移、遭遇沿線連續墻及其他地下障礙物等地質和施工難題。

 

鐵建重工董事長劉飛香告訴記者,長期以來,在台灣地區地下基礎設施工程建設中,都是日産盾構機主導市場。為了拿到這個訂單,在前期技術方案設計階段,鐵建重工研發團隊圍繞工程對盾構設備的設計和生産提出的個性化要求,尤其是針對小轉彎半徑做了細緻的研究和論證,提交了高度定制化、針對性極強的技術方案,最終獲得用戶的高度認可。

 

“台灣地區較高的施工標準、嚴格的審核制度也鍛鍊了企業技術和行銷隊伍,為鐵建重工繼續深耕台灣市場、開拓其他區域市場提供了寶貴經驗。”劉飛香説,後續鐵建重工將為客戶提供産品全生命週期服務,全力組織好産品的設計、製造、生産、現場組裝調試、試掘進和後期服務等工作。首批設備將在2018年交付並投入使用。(新華社長沙電 記者張玉潔)

展開全文

冰滴茶香濃——台東老“茶王”的新茶經

2017-12-07

三層的亞克力架子上,最上層是裝滿冰塊的玻璃漏斗,中間是放著茶葉、底部開孔的燒杯,最下層則是細頸圓肚的燒瓶。第一眼在陳錫卿的茶社看到這套物事,還以為是用來做實驗的特殊裝置。

 

陳錫卿不久前開始嘗試的這個裝置,其實是用來“滴茶”的。冰水在漏斗下方的閥門控制下,以大約一秒一滴的速度滴落到燒杯中,浸潤茶葉後,茶湯再滴到燒瓶中。兩個小時左右,能攢下200多毫升的茶飲。其色晶亮透徹,入口沁涼,烏龍特有的香甜令人回味無窮。

 

“用冰滴的方法,可以讓茶葉中的化學成分緩慢釋放,茶葉原始的味道也不會因為高溫沖泡而被破壞。”陳錫卿説,當然,所用的茶也必須是很好的茶。

 

30多年致力於做好茶的陳錫卿,是台灣有名的“茶王”。2005年,他以清香型烏龍茶獲得台灣第一好茶比賽總冠軍,也創下一斤88萬元新台幣的台灣茶葉最高拍賣價。在陳錫卿位於台東市區的允芳茶園裏,擺滿挂滿各種獲獎的匾額。他自己也記不清到底拿過多少獎,“大概有四五十次吧。牌匾都擺不下,很多都被我放到倉庫去了”。

 

對於種茶和制茶,陳錫卿有著自己的堅持。從茶葉的採摘、日光萎凋、室內萎凋,到浪菁、炒菁、揉捻、乾燥,再到篩選、烘焙等,每一個步驟他都是用心去做。即便是現在從茶場轉做茶行專注于烘焙和製造,在挑選和採購茶菁(茶園裏剛採摘下來的葉子)時,他也仍是一絲不茍。

 

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對海拔、濕度、溫差和日照等生長條件有著苛刻要求的高山茶,也是越種海拔越高。陳錫卿笑稱自己就像遊牧民族一樣,到處去找好的茶菁。

 

他介紹説,自己一般都是提前一二十天就要去茶園,觀察茶園的種植技術和管理方式,還要關注採摘前的天氣變化。比如採摘前三四天如果下雨,那麼茶菁的含水量就會偏高,後期的製作技術就需要做調整。在制茶過程中也是如此,要隨時關注溫度和濕度的變化,判斷茶葉的水分會揮發多少。

 

“這些都要靠經驗,用心拿捏。”陳錫卿説。

 

同樣需要用心的還有包裝和行銷。在陳錫卿看來,“茶王”之道貴在堅持傳統復古,茶的包裝和行銷則要創新求變。為此,他請來專業的文創團隊,為産品設計打造全新的包裝,既增加附加值,也為了讓更多的人看到台灣的好茶。

 

每一個設計,陳錫卿都要親自參與。他會把自己想要的效果告訴設計者,而不是簡單地把文創的部分全包給別人去做。

 

“那樣有時會跟産品跳脫得太遠。”陳錫卿説,“而且我會要求包裝保留本地的味道,太過於都市化的包裝並不好。”

 

在允芳茶園的展示區,不同造型、不同色調的茶包裝頗有些令人目不暇接,但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古樸大方是主基調。茶園的網站設計亦是如此,黑底金字的極簡風格首頁,大氣中透著儒雅。

 

因應市場需求的變化,茶園的行銷策略和手段也在不斷調整。“前幾年大陸客人很多,高山茶就賣得很好。”陳錫卿説,為了適應大陸客人的消費習慣,茶園開通了銀聯,甚至可以使用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對於大宗購買,茶園還提供順豐快遞包郵。有些環島遊的大陸游客,人可能還在島內,茶已經送到家了。

 

至於茶園最近推出的冰滴茶,在島內説起來並不算什麼新鮮事。相對於形式上的創意,陳錫卿更看重的是“滴茶”的門道。他會細細琢磨怎樣通過調整冰水的滴速和茶葉的配重,更好地“逼”出茶的特質。

 

“滴茶也代表一種心意。”陳錫卿説,用精心滴制的茶飲招待朋友,能讓人更感溫馨,也能讓人體會到好茶得來不易。“誰知一滴茶,匯進吾心血。”(新華社台北12月7日電  記者劉剛 趙丹平)

展開全文

兩岸關係是影響嘉義市長選舉的重大因素

2017-12-06

嘉義市是南台灣行政區域最小的縣市,長期由無黨籍執政,近年來國民黨、民進黨先後拿下執政權。對於國民黨來説,這是“止跌回穩”、向南部開拓的關鍵;對於民進黨而言,“民主聖地”丟不起、南台灣不能被國民黨打開突破口。聲明參選嘉義市長的學者李允傑認為,兩岸關係對嘉義發展影響很大。如果他成為嘉義市長,要打造嘉義市成為中南部兩岸交流重要基地,為嘉義市帶來大商機與大發展。

 

陸客赴臺必去嘉義縣的阿里山,但山上的旅館容納量有限,大部分的旅客住在山下的嘉義市,因此帶動嘉義市住宿業的大繁榮。蔡英文上臺後不承認“九二共識”導致陸客驟減,嘉義市包括旅館、餐飲在內的眾多行業面臨巨大損失。兩岸關係良好時,不少業者看好大陸赴臺旅遊前景,在嘉義市建了不少飯店,後來有的建到一半就爛尾,有的無奈的延長工期,有的採用“試運營”來減少支出,足見兩岸關係對嘉義市發展之影響。

 

李允傑説,嘉義市政府目前雖有成立“兩岸事務小組”,綠營市長涂醒哲擔任召集人,但毫無功能、形同虛設。民進黨上臺後兩岸關係根本難以突破,嘉義市也錯失兩岸城市交流。

 

早在去年10月,台灣省商業聯合會榮譽理事長蕭博仁就公開指出,嘉義市的住房、遊覽車、洗衣等相關行業業績僅剩2至3成,要求當局和市政府予以重視。隨後,國民黨籍嘉義市議長蕭淑麗聯合了跨黨派的嘉義市議員提案,要求民進黨籍市長涂醒哲也該發聲,正視旅遊相關産業所受的衝擊,謀求因應之道。

 

目前,對於兩岸交流無太大作為的市長涂醒哲已經被蔡英文再度提名,眾多支持“九二共識”和兩岸來往的候選人投入選戰。雖然選戰結果仍不能知曉,無可否認的是,兩岸關係將對選戰産生極大影響。這也是在領導人層級的選舉之外,兩岸關係再次産生較為明顯的作用力。隨著兩岸關係的發展、融合程度的加深,這種影響將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作者:李東海,四川省台灣研究中心)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