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返鄉”到“尋根”:兩岸交流迎來“尋二代”時代

從“返鄉”到“尋根”:兩岸交流迎來“尋二代”時代

文/麥徒

97歲老兵,一封郵件,一瓣歸心,從離鄉到再回鄉,77年家國;從台灣到瀘縣,3000里歸程……這是川籍台灣老兵胡定遠的漫漫尋親路。1940年,年僅20歲的他,被拉壯丁參軍,送到武漢、緬甸、印度抗日,爾後孤苦台灣七十年。今年3月,其兒媳婦向今日頭條的公益項目“頭條尋人”發了求助郵件,4月10日,胡定遠找到了四川瀘州的親人。

“父親十多歲就到了台灣,他終其一生,都沒有等到回鄉的那,”,為替離世多年的父親方德才還願,今年12月,台灣的方志鵬向“頭條尋人”求助。12月21日,尋親彈窗發出後,短短4個小時之後,就聯繫上了他要找的大陸親人。時隔68年後,得知赴臺弟弟的消息,方德才在南京的91歲哥哥老淚縱橫。

兩個真實的尋親故事,一樣的悲歡離合:他們從別離、尋根到“重聚”,橫跨著地域,縱隔著時代。

這是一代人際遇的投射:他們當年被時代洪流挾裹著,不得不離鄉背井,之後被隨帶遷徙,越過一灣海峽抵達台灣。從此骨肉分離,來往斷絕,長達數十載。如今他們或已垂暮,或已過世,他們的子女或孫輩,則為了彌補他們此前未了的心結,成了“尋二代”,為他們尋親。

自“頭條尋人”成立兩岸尋親項目以來,截至12月21日,就已為12位“尋二代”成功找到其大陸親人。

斷線風箏,終歸有源。為“尋二代”尋親,本質上也是用追根溯源,給“離線”的風箏重新接上那根文化認同的線。

“尋二代”已成為當下兩岸尋親的主力

覓渡,覓渡,渡何處?親人在水一方,故鄉遙隔萬里,於是便有了鄉愁。

因為鄉愁牽引,1987年開放探親後,不少赴臺老兵踏上了歸途。

1992年,台灣作家張至璋也開始了尋找,他要找的是跟他失散43年的父親。在尋親途中,他曾感到恍惚——“十二億人裏,像我這樣遭遇的,又有多少呢?”他尋到了2001年,父親是找到了,可已去世十年。

張至璋們,無疑是第一代兩岸尋親者。他們生在大陸、羈旅海島,親歷過與至親的生離死別,“去時還是全盛紅顏子,歸來已成半死白頭翁”。如今,這代尋親者有的離開人世,有的已遲暮衰年。他們中有的人尋親未果,抱憾而去;有的人則是雖已找到家屬,可隨著時間流逝,兩邊又重歸失聯。

 

從“返鄉”到“尋根”:兩岸交流迎來“尋二代”時代

在此時代背景下,方志鵬們這樣的“尋二代”,就成了當下兩岸尋親的主力。

 

“尋二代”們跟作為父輩的第一代兩岸尋親者不一樣:他們從小生在台灣、長在台灣,沒經歷過從大陸到台灣的移居,所以不像上代人那樣有著很深的羈旅情結。

香港《廣角鏡》1986年5月號曾記載一位老兵的一段話:“在長達30多年的歲月裏,我們將人性中,的需求,壓到心靈深處,只在深夜夢回之時,放枕痛哭。多少人等不及見到家人,客死台灣,飲恨終身。”這般“客居”心態,就普遍存在於赴臺老兵身上,但在“尋二代”身上可能並不強烈。

如果説,以老兵為主體的那代尋親者尋親,是為了舔舐與鄉愁伴生的隱痛;探親,則是回到兒時生自己養自己的故土,那“尋二代”的尋親,指向的則未必是“返鄉”,而是“尋根”。

從初衷上講,他們尋親,多是出於子承父(母)志或是為父母完成遺願;從本質上看,他們尋親,也不是尋找地理維度上的家鄉,而是尋覓認祖歸宗意義上的原鄉;從尋親對象上講,他們要尋的親,不是諸如父、母、親兄弟或親姐妹之類的最核心親緣圈,而以旁親或宗親為主。他們有意去接續父輩的歸宗情結,去連上斷了的親緣線,去完成身份認同層面的尋根。

1987年5月于台灣成立的“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曾在傳單上寫道:“我們只求,父母若健在,讓我們回去奉上一杯茶;若不在,則讓我們回去獻上一炷香。”這或許是上一代兩岸尋親者最直接的訴求。但“尋二代”們的尋親目的,則通常是通過籍貫上溯和家族文化打撈,在飲水思源中完成“我來自哪”的身份確認。

“尋二代”尋親的意義不遜於30年前的探親潮

今年是海峽兩岸恢復交流30週年。若將時間拉回二三十年前,毫無疑問,是那些赴臺老兵們與歷史推攘半世,站在了兩岸關係的關口。但時至今日,他們“芳華”早已不再,站立於關口上的,是接續他們尋親衣缽的“尋二代”們。

若從歷史和現實的緯度打量“尋二代”們的尋親,其意義其實未必遜於30年前的那一波探親潮。

30年前的赴臺老兵回大陸探親,客觀上推動了兩岸關係的破冰與回暖。這波探親潮,帶來的是對兩岸約40年來民間隔閡的消融,並推動了兩岸海運直航、空運直航、直接通郵的“大三通”的實現。此後,兩岸民間交往在探親訪友之外更多的交流形式(如採訪觀光和經商投資)中愈顯頻密。雖然兩岸關係仍時有波折,可彼此溝通的大門,再也合不上了。

 

從“返鄉”到“尋根”:兩岸交流迎來“尋二代”時代

而如今的“尋二代”尋親,在兩岸恢復交流30週年的節點上,也有著特別的意義承載。

 

這兩年,蔡英文當局的兩岸政策保持“冷和”式的懸宕,兩岸關係也遭遇僵滯。受省籍背景與生活經歷影響,台灣年輕世代對所屬民族文化、文明的認同也在嬗變。讓兩岸關係順承“血脈相連”的情感聯繫,也成了時代命題。

這些年來,大陸方面在著力推動兩岸民間交流上,定力:不斷推動各項惠臺措施,為在大陸生活、學習、工作的台灣同胞提供便利措施,很多地方還出臺了鼓勵台灣青年到大陸就業創業的新政策;積極推動兩岸民間文化交流,“兩岸中華文化論壇”“兩岸文化發展論壇”匯聚了越來越多的兩岸文化人。

為“尋二代”尋親,也是兩岸交流中最能指向“同根同源”價值共識的形式。兩岸同胞,本出一脈,血濃于水,而尋親就是對血脈關聯線索的“打撈”。他們的尋親,能穿過世代隔膜,重新連上斷掉的“感情線”,喚回那層被時間沖淡的認同感;也讓更多對岸同胞對祖國的向心力,在鄉愁與歸根情結的代際承襲中強化。

親近親近,通常都是“親”而更“近”。“尋二代”們發掘出那層被歷史塵土深埋的親緣脈絡,也必然拉近跟對岸同胞的心理距離,還有可能變成兩岸交流頻密化的推動者,這對兩岸關係的發展大有裨益。

幫“尋二代”尋親,其實也是讓赴臺老兵的後代們重新拾回“聯絡”——這裡的“聯絡”,非但是親人間的熟絡,更是對大陸基於血脈認同的情感層面的親近。

技術為“尋二代”尋親“賦能”

“尋二代”們的尋親路徑跟父輩的大不一樣。老兵們尋親,通常都是先還鄉,再找屬地有關部門提供幫助,他們尋親動輒如“大海撈針”,尋親路也經常長路漫漫;“尋二代”們尋親,則越來越多地借助互聯網,更有技術含量,“先通過網絡找到失聯已久的親人,找到之後到大陸探親”,成了其尋親的常見打開方式。

 

從“返鄉”到“尋根”:兩岸交流迎來“尋二代”時代

今日頭條發起的公益尋人項目“頭條尋人”,就解鎖了為“尋二代”尋親各種賦能的正確姿勢。

 

哈耶克説,“商業是,的公益”。在移動互聯網和AI技術蓬勃興起的今天,“技術”也是一種公益。而將技術直接用於公益,其公益價值也會來得更強勁和直接。

今日頭條的人工智能和精準地域彈窗技術,就能用於反哺尋人;而龐大的用戶基數,則也在發動網民廣泛參與中提升成功尋到人的幾率。

所以,自去年2月摁下“啟動鍵”起,“頭條尋人”就在借助“互聯網+”的精準地域彈窗技術,對尋親信息進行精準的定向地域推送。

正因如此,截至目前,也就是僅成立不到兩年之際,“頭條尋人”就成功尋回近4300名走失者。前不久廣受關注的“30年前被拐死緩犯終尋親成功”新聞中,被拐者能尋親成功,就是拜司法部門和“頭條尋人”攜手助其尋親所賜。

正緣于其技術有極強的地域穿透力,這也能用在兩岸尋親上。今年5月,赴臺已故老兵任舟先的女兒任小美女士向湖南的某公益組織提供尋親信息後,經“頭條尋人”推送,短短數小時,就有近50個提供線索來電,最終通過微信比對,她很快與在貴州的堂弟確認了親屬關係。

也正是由於今日頭條用科技賦能,使許多困難極大尋親案例被完成,很多潛在“尋二代”尋親需求也被激發出來。為父尋親的台灣方志鵬先生就在12月下旬,在台灣電視報道中看到今日頭條兩岸尋親的故事,就開始燃起尋親的念頭,替離世多年的父親方德才找到親人。結果尋親信息彈窗到合肥和南京後,4個小時後,就聯繫上了大陸親人。

當技術讓尋親從“大海撈針”變成“精準尋人”,這既會讓“互聯網+”顯現出了“關照人情冷暖”的一面,而不僅僅是冷冰冰的數據傳輸,還能幫助更多的“尋二代”尋親並圓夢。

鄉愁萬縷割不斷,兩岸何止一線牽。第一代兩岸尋親者已經老去,但“尋二代”在接續他們的鄉愁,這本就是個隱喻:兩岸關係如今正遭受挑戰,但兩岸交流會延續下去。“唸唸不忘,必有迴響”,可以想見,當越來越多的“尋二代”踏上尋親路,必然會裨益於兩岸民間交流,增進相互的了解。

而尋親,尋到的必定不只是“親”,還有情感臍帶和文化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