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操作“天然獨”遭打臉

民進黨操作“天然獨”遭打臉

 

台灣《天下》雜誌近日公佈的調查數據顯示,受訪者的“台灣人認同度”創下近5年來新低;而認為自己“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受訪者則有34.1%,創下歷年來新高,其中,20到29歲年輕世代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比率也在提高。

 

曾幾何時,在民進黨的刻意操作之下,島內年輕世代是所謂“天然獨”之説甚囂塵上,如今所謂的“天然獨”歸於原形,民進黨機關算盡“慘遭打臉”。

 

“天然獨”是偽命題

 

20多年前,認為“台灣人也是中國人”在島內是天經地義的事。李登輝上臺後,開始以“本土意識”為名,從教育、文化等方面突出“台灣人意識”,強調“台灣主體性”,不少台灣人的身份與國家認同開始出現錯亂。

 

隨後民進黨執政,又變本加厲,“反中”“醜中”“仇中”,割裂“台灣人”與“中國人”認同,通過施行“去中國化”教育,對台灣青年進行洗腦。

 

兩岸年輕人自小成長的環境不同,在一些問題上本就存在差異,難免産生隔閡。加上民進黨政治和文化上的刻意操作引導,自2014年所謂的“太陽花學運”以來,“天然獨”一詞被“成功”用來定義台灣青年,頻繁的灌輸,似乎在兩者之間直接畫上了等號。

 

但所謂“天然獨”,在“天然窮”面前一下子就破功了。

 

《天下》雜誌的同一調查指出,在台灣前景和經濟表現方面,認為“悲觀大於樂觀”者多達71.6%,有59.2%的人對於台灣未來直接感到悲觀。

 

有人説,台灣社會如今已經是老年人“不敢花”,青年人“沒錢花”,許多青年要找出路,去大陸發展,跳出偏頗認知的“井底”,從實際中接觸了解大陸,自然認同“我是中國人”的比例會越來越高。

 

反“獨”促統是清流

 

去年3月12日成立的台灣民生黨是一個非常年輕的政黨,正是看到蔡英文執政讓人民生活陷入困境,年輕人沒有出路,所以喊出“世代交替、拯救經濟——全臺青年召集令”口號,招募相同理念者與年輕人入黨,力拼2018年全臺基層村裡長選舉。

 

不僅如此,民生黨還將於近期舉行拍賣會,以拍賣幾十件珍貴文物所得,成立“國家統一基金會”,展現“堅持‘九二共識’、完成國家統一”的決心。

 

與“天然獨”被“台獨”勢力綁架,成為政客們用來抗衡大陸的工具不同,台灣有不少青年絕不人云亦云,而是自發性地申明自己的政治主張,成為一股反“獨”促統的清流。

 

去年,由當地青年和大學生構成的社團“延平薪火社”在台南成立。社團不定期舉辦講座和交流座談,支持島內青年人客觀、正確地認識大陸和兩岸關係,協助臺青“登陸”探索,也鼓勵他們勇於西進創業發展。

 

台南在地青年王佩津,透過微博意外獲得許多不同以往的大陸資訊。她隨後加入直播行列,希望建立更多的網絡資訊平臺,讓更多台灣人逃開“台獨”魔爪,接受正確的兩岸訊息。她説,“我不懂政治,我只知道,我是一個踏踏實實的中國人。”

 

重建中國人身份認同

 

但支持統一的年輕人,還是感受到了民進黨當局製造的恐怖氣氛。近日,台灣新黨發言人王炳忠等4人在家裏遭當局調查部門搜檢,稱他們涉嫌違反臺“安全法”,要求配合調查。此事鬧得沸沸颺颺,被媒體痛批為迫害異己的綠色恐怖、民主污點。

 

對新黨青年軍的打壓跟“去中國化”種種動作,可謂一體兩面,都是典型的政治操作。在導向上目的只有一個,只允許“天然獨”,不允許“天然統”,否則就妖魔化你。

 

由此我們很容易看清楚,“天然獨”是個偽命題。人是教育的産物,一生下來就是“天然獨”的人根本不存在。所謂“天然獨”的台灣青年人,何嘗不是被“台獨”勢力種種操作“熏陶”出來的?

 

台灣《中國時報》日前發表社論感慨,曾幾何時,台灣從亞洲最閃亮的經濟新星、令人稱羨的“制度典範”,陷入今天“忙、茫、盲”的困境。面對今日的困果,要找出昔日的困因,才能打破危境再建新局。

 

社論認為,本是相容和融、可結合為一的“台灣人就是中國人”,因政治人物的蓄意操弄,異化裂化為“台灣人不是中國人”,甚至讓“台灣人”與“中國人”成為對立仇視的身份符號,背祖忘宗,正是沉淪之始。而要讓台灣走回復興的正道,就必須復建“台灣人就是中國人”的身份認同。(任成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