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漂亮數字”難掩台灣旅遊業蕭條

臺“觀光局”最新公佈的統計數字顯示,2017年來臺旅客達1073萬人次,連續三年突破1000萬人次,臺當局也對外一再強調2017年赴臺旅客數量增長亮麗。但當地業者和媒體卻不這樣看,他們認為台灣旅遊業表面上看數字似乎很美麗,但難掩蕭條,實際感受“落差很大”。

 

以台灣具有指標意義的參觀景點計算,台北故宮博物院2017年減少了23萬人次遊客,其位於嘉義的南院更是從頭一年的147萬人次跌至97萬人次;南部墾丁公園各景點2016年遊客有800多萬人次,2017年幾乎減少一半;中部阿里山森林遊樂區減少50萬人次;太魯閣遊客減少43%……

 

對此,業者和媒體不斷質疑:千萬遊客去哪了?他們認為,當局的數字有美化之嫌,應分門別類公佈入境遊客細目,如入境旅遊、商務考察、參訪團、個人旅遊等,不能將以旅遊名義來臺打工,甚至只是轉機過境的人都算入遊客數字。

 

更重要的是,對於台灣旅遊業者來説,他們雖關注來臺遊客的數字,但更關注遊客帶動消費、帶動産業的能力。而大陸游客就是來臺遊客中消費能力最強的。

 

記者接觸到的台灣業者分析説,景區遊客大降的原因包括:2017年臺當局推行退休年金改革,很多退休人員怕年金縮水而減少旅行,造成景區本地遊客減少;“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大陸游客減少。”

 

據臺“觀光局”最新公佈的統計圖表,2017年大陸來臺遊客為273.25萬人次,仍居來臺遊客首位,但比上年351.17萬人次大幅下降,距2015年418萬人次的峰值更相去甚遠。

 

根據業者一項專業統計,不含航空運輸産值,僅2017年1至10月大陸游客減少85萬人次,估算台灣旅遊收益減少396億元(新台幣,下同)。其中,購物産業減少192.2億元,旅宿業減少90.8億元,遊覽車業減少50億元,團餐業減少50億元。而台灣的民宿、飯店也不時傳來倒閉的消息。

 

記者在台灣著名景點採訪時看到,以往由於大陸游客多,景區的工藝品店、餐飲店、停車場往往爆滿,而今生意冷清,遊客零零散散。

 

“以前日月潭到處都是大陸游客。我們一個月營業收入至少100萬元,現在也就30萬左右。”在日月潭經營紀念品商店的一位老闆無奈地説。

 

為挽救頹勢,臺當局大力推行所謂“新南向”政策,放寬東南亞地區人士入境條件,還撒錢補貼,拼遊客量,但這些地區遊客的消費力遠遠低於大陸游客。

 

“大陸游客來台灣的人數這兩年大幅降低,對我們旅行社收入有很大影響,東南亞遊客的消費難以填補這一空缺。”台灣逸歡旅遊副總經理駱簡豪告訴記者。

 

按業者估算,東南亞遊客的人均消費水準僅為大陸游客的三成。駱簡豪説,大陸游客出手大方,而且與台灣同文同種、習慣相同。“許多東南亞遊客是搭乘廉價航空來臺的,消費很節省;一些遊客喜歡買布鞋或價格不貴的服裝。”

 

近日在一場旅遊同業活動上,一位曾分管台灣旅遊業的退休官員表示,2017年來臺觀光客數字雖然破千萬,但旅遊業仍然蕭條,他所在的企業新購買的80多臺旅遊車每天都“躺”在停車場。當局要想辦法,讓大陸游客再來台灣,“不要讓業者打退堂鼓”。

 

台灣《聯合報》日前發表社論一針見血地指出,觀光旅客人次達標,觀光外匯卻呈現縮減,觀光消費則持續下滑。簡單的數字,説明瞭業界與民眾無感的原因,也揭露了所謂“新南向”政策的虛矯。“老用‘千萬觀光’自我沉醉,除供‘新南向’吹噓外,只會讓台灣觀光走入死衚同。”(新華社台北1月19日電  記者喻菲、李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