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區2017年考古成果豐碩

雄安新區2017年考古調查取得豐碩成果。河北省文物研究所21日透露,2017年雄安新區考古調查全面掌握了雄安新區境內文物遺存總體分佈情況,為雄安新區文物保護利用和考古工作奠定了基礎。

 

調查系統全面 文物遺存豐富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聯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等單位成立雄安新區聯合考古隊,于2017年6-12月對雄安新區全境33個鄉鎮的640個行政村約2000平方公里區域進行了系統的考古調查。

 

共調查登記各類文物遺存263處。其中遺址189處、墓葬43處,古代建築15處、近現代文物16處。包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

 

這些文化遺存時代早到新石器時期,晚到明清時期,歷代遺存都有發現。地下埋藏文物尤以新石器、戰國、漢代為多,涉及城址、聚落址、墓葬、窯址等;地上遺存則多是明清時期的建築、碑刻以及近現代革命史跡。

 

新石器時期文物眾多

 

新石器時代前仰韶時代遺存包括安新留村遺址等,典型器物有陶釜和陶支腳。新石器時代中期仰韶時代中期遺存有任丘市七間房鄉任丘三各莊遺址,典型器物為彩陶缽、盆,多飾紅黑彩。

 

新石器時代中期仰韶時代晚期遺存包括容城午方遺址、東牛遺址,典型陶器為筒形罐和彩陶缽等。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包括安新申明亭遺址,遺物中以磨光黑陶器物最為典型。

 

上述遺址代表了此地史前文化發展的不同階段,對研究白洋淀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遺存編年、人地關係、環境變遷、文化發展與傳播等都有重要意義。

 

元明清時期建築多樣

 

元明清時期雄安地區是京畿重地,受到京都文化的輻射和滋養,文化上呈現出異彩紛呈的繁榮景象。如陳調元莊園、陳子正故居、趙北口清代戲樓、山西村明代古塔等建築保存完整,具有地域時代特徵。

 

陳調元莊園位於安新縣同口鎮同口村村北,是一處具有民族風格的建築。石灰灌頂,木質房架,高脊瓦檐,四廊走壁紅柱紅窗。

 

陳子正故居是現存一四合院及外跨西北兩院,佔地約860余平方米。計有正房三間、東配房兩間、西配房兩間、北院東西耳房各一間,為一典型的北方民居。

 

山西村明塔位於安新縣三台鎮山西村西北,共有七層,條磚砌築。正面上額用磚雕刻“五印浮圖”四字,頂層上面刻有“三台文筆”四字,工藝精細。

 

此外,作為“畿輔屏障”的雄安地區也是拱衛京師的橋頭堡。雄安地區三縣在明代時大規模地修築城池,代表性的遺存有新安城、安州城、雄州城。(中新社石家莊1月21日電  馬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