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消費金融是如何走上正軌的

日本消費金融業從過去的高利率、過剩融資和暴力追討“三惡橫行”,引發多重債務等社會問題,甚至導致一些還不起債的借款者自殺,到今天的行業大洗牌,中小消費金融機構不斷被淘汰,大型機構投靠大銀行門下,消費金融逐漸走上健康、規範的發展道路,主要依靠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徵信公司之間信息共享,引進新技術的同時堅持行之有效的傳統做法等。

 

日本提供消費金融服務的機構主要有兩類,即專業的信貸公司和有銀行參與的消費金融公司。

 

2006年之前,日本消費金融業規模基本維持穩定,但從2006年開始的十年,被稱作消費金融業的“十年嚴冬”。根據日本金融廳的統計,2006財年末(2007年3月末),全日本共有專業信貸公司超過1.18萬家,到2015財年末減少至1926家,十年減少了逾80%;同一時期,向無擔保的消費者提供貸款的累計餘額減少了約四分之三,到2015財年末只剩下約4.44萬億日元。

 

差不多同一時期,從多個消費金融機構借款的所謂多重債務者,從2006年度末的高達171萬人,減少至2016年10月末的9萬人。

 

日本規範消費金融業的主要法律依據是《貸款業務法》,2006年該法律修正案出臺,其條款于2010年全部實施,修訂後的《貸款業務法》主要從幾個方面對信貸公司等提供消費金融服務的機構和借款者進行規範。

 

首先,提高消費金融業的準入門檻。獲得消費金融經營資格所必需的純資産額,從之前的個人300萬日元、法人500萬日元,逐漸提高到5000萬日元以上。其次,防止過剩貸款,如果借款者在一家公司申請貸款50萬日元以上,或者在多家公司申請貸款總額超過100萬日元,那麼公司有義務要求借款者提交證明自己有償還能力的材料等,原則上禁止批准超過年收入三分之一的貸款申請。第三個重要的內容是廢止“灰色利率”,所謂“灰色利率”是指高出《利息限制法》規定的利率上限,但低於《出資法》規定的利率上限的利率區間,廢止“灰色利率”有效防止了多重債務問題。

 

推動日本消費金融健康發展、降低呆壞賬率的另一個重要措施,是根據修訂後的《貸款業務法》設立了指定信用信息機構制度,實現這些徵信機構之間的信息共享。

 

東京一家專業信貸公司J.Score的經營企劃部部長小島和敏介紹説,目前日本的指定信用信息機構主要有三家,即全國銀行個人信用信息中心、CIC和日本信用信息機構。他説,信貸公司必須加入上述三家機構中的一家,這些機構擁有數據庫,法律規定信貸公司必須到信用信息機構的數據庫中對照驗證。客戶如果向某家信貸公司提出貸款申請,公司會把客戶信息輸入其加盟的信用信息機構的數據庫進行驗證,此人在加盟同一信用信息機構的其他信貸公司的借貸情況將一目了然。信用信息機構之間也有合作,這意味著客戶在整個日本的借款情況都能查詢到。

 

此外,日本消費金融機構還依靠新技術來分析申請貸款者的傾向,目前比較先進的技術是人工智能(AI)和大數據分析。

 

J.Score就是日本首家通過AI打分來判斷客戶信用度和潛力的信貸公司。公司經營企劃部經理中西健太郎介紹説,客戶在公司的網站輸入年齡段、連續工作年數、年收入、興趣等項目,就能快速獲得自己的分數,公司根據這個分數來確定客戶的信用度和未來發展前景。客戶所得分數越高,就能以更低的利率獲得貸款,或者貸款的限額能夠提高。客戶還可以在100多個項目中自選一些項目輸入自己的信息,得分會發生相應的改變,審查環節結束之前的工作全部由AI自動完成。

 

雖然AI非常先進,但是J.Score並沒有把所有的貸款審查工作全部扔給AI,他們會結合一些傳統的有效做法,比如電話確認申請者的工作情況。小島和敏説,在審查貸款申請的時候,核對駕照、護照或者健康保險證等身份證件,如果發現可疑,客服人員會給申請者本人以及他所在的單位打電話,以確認申請者是否確實在這個公司上班。(錢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