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與其硬推蚊子輕軌,不如以前瞻預算救全臺老屋

據臺媒報道,台灣地區花蓮強震的搜救工作告一段落,但是災後重建的工作才正要開始。台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台灣作家劉心月的評論文章指出,不知這個地震是否震醒了蔡當局,知道在有限的資源以及時間的壓力下,必須調整施政順序。為了台灣人的生命財産安全,請民進黨當局把前瞻預算拿來協助民眾進行房屋的加固。

 

評論摘編如下:

 

台灣地區花蓮強震的搜救工作告一段落,但是災後重建的工作才正要開始。不知這個地震是否震醒了蔡當局,知道在有限的資源以及時間的壓力下,必須調整施政順序。為了台灣人的生命財産安全,請民進黨當局把前瞻預算拿來協助民眾進行房屋的加固。

 

不只這次發生地震的花蓮,也不只是前年發生地震的台南,而是全臺都應該開始徹底檢視居住安全的問題。因為台灣除了人口高齡化,連建築都已老態龍鍾。許多跡象都顯示台灣人正在面臨巨大的生存挑戰,經歷高速建設、過度開發後,台灣已是一個疲憊之島,人心不安。

 

這個時候的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個大有為、天天鑿山開路的臺當局,而是一個維修型、翻新歹銅舊捨得臺當局。台灣的問題這麼多,需要投入的時間和資源根本不夠,例如,單單只是台北市針對屋齡30年以上的房子進行都更,就需要600年的時間,怎麼可能還有餘裕去進行非急迫的建設?

 

現實上,提高居住安全這件事,已到了非做不可的臨界點。台灣人幾乎都是通過天災人禍的悲劇事件,才開始建立防災的意識:“921大地震”讓許多人認識了“斷層帶”,但是臺當局“經濟部”早在1996年就已經研擬完成的“地質法”草案,卻直到2004年才“三讀”通過,但是剛一通過竟馬上遭到“立委”復議。直到2010年4月發生“臺道3號走山事件”,大家被嚇到了,“地質法”才在當年的11月再次通過、正式實施。

 

2016年台南大地震後,人們驚覺有一個叫做“土壤液化”的問題,如地底伏流,不知何時何處會威脅人們的身家性命財産。於是臺當局很快地公佈了全臺的“土壤液化潛勢查詢系統”。在相關係統的網站上輸入地址就可明瞭自家是否位於土壤液化區。我們不再“諱疾忌醫”,因為知道問題幾如“病入膏肓”,再拖下去,神仙難救。

 

然而,調查、製作、公佈全臺的地質敏感信息需要時間,目前還有部分地區的斷層和土壤液化等信息仍在製作中,可是天災卻以飛快的速度追趕我們。臺當局“經濟部”地質調查所2016年12月才公告了花蓮的“米侖斷層”等5條活動斷層的地質敏感區,今年2月“米侖斷層”就肇禍了。

 

當然,房子是不是會出問題,除了先天的地質條件,建築本身的屋況也很重要。臺當局“內政部”編列了2.1億元新台幣協助民眾進行老屋健檢,但健檢之後呢?如果發現有問題勢必得進行加固或部分重建,這將需要更多資金,但臺當局目前並未針對這個部分進行補助,如此為德不卒,平添民眾不安。

 

建議臺當局“修法”,把原本要做“前瞻建設”的大筆預算移作全臺強化老屋加固的補助,從協調金融機構予以低利甚至免息貸款,利差由臺當局預算補貼,到設計一合理機制,直接補助老屋修繕所需費用,讓全臺老屋重生,給民眾一個安全的家。

 

與其每次都是災後針對毀損房屋進行修繕或重建的貸款利息補貼,不如把錢花在事先的加固工作上。如果蔡當局敢這麼做,相信絕對會比硬推蚊子輕軌,更讓民眾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