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評職稱預示農業發展品質之變
編輯: 白宇坤 | 時間: 2018-02-22 09:17:14 | 來源: 光明日報 |
媒體報道,日前,浙江省、杭州市省市兩級共有49名新型職業農民分別獲評高級農藝師、高級畜牧師、高級工程師等高級職稱。這是浙江省首次把面向事業單位技術人員的職稱評價體系推及新型職業農民。
“頭上有田方知累。”在傳統認識裏,農民是一種身份,是辛苦耕作但收入有限的群體。今天我們要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實現鄉村振興,一個重要突破口就是加強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改變“農民”這個稱謂的內涵,把它從一種身份轉變成一個職業,並且是一個體面、有尊嚴,乃至令人羨慕的職業。
既是一個職業,就要有與之相配套的專業技術評定途徑。給符合條件的農民評定高級職稱,進一步打通新型職業農民與事業單位技術人員在職稱評聘上的森嚴界限,是一種拆除籬笆、打通關節的積極探索。此舉有助於新型經營主體對人才的吸引、評價和使用,為城市向農村輸送更多人才拓展路徑。
也要看到,農民職業化絕不等同於農民證書化。建立培訓頒證機制、打通職稱評定路徑等等,只是手段。真正培養足夠多的能下地、會種地的人,才是目的。新型職業農民還須具備幾個特點:第一必須與土地保持密切維繫,把大部分時間用在農業上;第二,具備現代化的種植、管理、經營能力;第三,獲得與城市白領相當的收入。平時是老闆或其他身份,有政策好處時就是農民,或者沒把主要精力放在農業發展上的“農民”,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新型職業農民。
《“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新型職業農民總量超過2000萬。要看到,這2000萬新型農民與傳統農民有區別,最顯著的區別就是新型職業農民的生産效能必須高得多。囿于發展階段的原因,以往我們發展農業主要靠勞動力優勢,我國農民創造了約9%的GDP,但農村人口卻幾乎佔了總人口的一半。效能太低導致我國的農業競爭力不強,我們的很多農産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比不過農業發達國家。
鄉村振興,説到底是要解決農業、農村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的問題,讓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核心要做好兩件事:一是建立便於集約利用的土地流轉制度,實現規模化、現代化、機械化種植;二是培育“以一當百”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解決“誰來種地”及“誰來種好地”的問題。“給農民評高級職稱”契合農民職業化的需求,是一個非常鮮明的導向:農民正在從一種身份,向一個體面而有尊嚴的職業轉變。這種轉變是“農民”一詞的內涵之變,也連接著鄉村發展面貌之變、農業發展品質之變。(作者:李思輝,係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評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新聞推薦
- 習近平在山西考察時強調 努力在推動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上邁出新步伐 奮力譜寫三晉大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2025-07-08
- 國防部:解放軍有信心有能力粉碎“台獨”分裂幻想2025-07-08
- 國家體育總局出臺《關於支持福建加快建設兩岸體育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措施》2025-07-08
- 以智賦能,以技逐夢!《智繪光谷·CMG世界機器人技能大賽》開賽發佈暨首場機器狗任務賽在武漢舉行2025-07-08
- 國際銳評丨螳臂當車!賴清德“台獨”謬論撼動不了國際社會一中格局2025-07-08
- “七七事變”88週年賴清德當局緘默無聲 台灣輿論:歷史不該被忽視不見2025-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