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關單不能為海淘商品做正品背書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海關2

 

資料圖

 

有海關人士指出 報關單並不能代表進口貨物原産地就在國外

 

海關報關單其實只是進口商品的一項必要憑證,但商家能出示報關單也不意味著到達消費者手中的商品就是原裝進口的真品。有專業人士提醒消費者,相比海關報關單,商品的原産地證明書則更能證明商品原産地。這種證明是表明貨物的生産或製造地的一種文件,是商品進入國際貿易領域的“經濟國籍”。

 

中消協近日對“雙11”網購進口商品中存在的假貨問題進行曝光,尤其是一些海淘商品也存在假貨嫌疑。不過,多家被點名電商平臺對於被鑒定為“假貨”存在非議。對此也有消費者感到疑惑,很多電商平臺在銷售進口商品時都會公示進口時的報關單,那麼對於能夠出示海關報關單的商品,是不是就能證明商品是進口真貨呢?

 

調查

 

報關單不能證明進口商品“正宗”

 

報關單,就是在國外採購的商品,在進關時需要由貨物收發貨人按照海關規定的格式對進出口貨物的實際情況做出書面申明,以此由海關對相關貨物按適用的海關制度辦理通關手續,所以報關單是商品進口時不可缺少的一道手續。也正因此,很多跨境電商在推銷商品時往往以海關報關單“説事”,聲稱“有海關報關單證明,絕對進口保證”。

 

北青報記者昨天從一些跨境電商處了解到,海關報關單其實只是進口商品的一項必要憑證,但商家能出示報關單也不意味著到達消費者手中的商品就是原裝進口的真品。

 

據電商人士介紹,目前國內大型的跨境電商都是採取海外直採自營的模式,還有一些平臺則允許第三方商家入駐,對於前者的進口商品基本是靠商家自行把關,而後者則是由入駐商家提交從海外進口單據作為憑證,經核驗後即可上架銷售。這其中需要出示的憑證基本也就是報關單而已。

 

追訪

 

賣家一張報關單或兜售大量冒牌貨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海關報關單無法成為商家産品真偽的承諾書。據業內人士介紹,其實報關單只能證明相關單位從國外進口過相應商品,但由於報關單是按照批次出具的,因此電商對於報關單最多只能是在平臺網頁中展示或者在送貨上門時出示一下複印件,而不可能將原件交給消費者留存。

 

那麼問題就來了,首先消費者無法確認商家賣給自己的商品就是報關單上對應的商品,如果商家有意造假,完全可以憑藉一張報關單兜售出大量冒牌貨。目前在跨境電商中出現最多的造假情況就是真假混賣,比如實際進口100件商品,但是可以在國內搭配大量冒牌貨銷售,商家可以為每一位購買者都出示真貨的報關單,購買者也確實看到標有進口商品的報關單,但卻不知道商家已經憑這張100件進口商品的報關單賣出了遠超100件的商品。

 

其次,即便商家能夠提供一對一的報關單,其實往往也不能完全保證所購買商品就是正宗海外進口。此前國內已經查出過將國內生産的商品“先出口再進口”進行“國外一日遊”又回到了國內市場,其目的就是能夠獲得一紙報關單從而有了“海外進口”的身份。這就意味著“不是所有的進口貨都是外國貨”,此前曾轟動一時的達芬奇傢具在保稅區內一日遊變成進口貨的事件,就是利用顧客對進口貨的盲目推崇,通過“先出口、再進口”的方式進行“包裝”。

 

關注

 

電商報關單為何會出現貨不對版?

 

而在實際交易中,很多消費者對於報關單並不熟悉,因此商家出具偽造報關單的事件也頻頻發生。此前甚至出現過自稱從日本進口的商品配套的報關單竟然標稱著“公路運輸”;還有的電商在出售2017年生産的化粧品時配套的報關單上顯示的商品生産日期竟是2012年!

 

有海關人士坦言,報關單實際上只是報關單位向海關對進口貨物做出的書面申明,其實並不能代表原産地就在國外。據了解,這種商品與報關單貨不對版的情況在一些小電商或者進駐知名電商的第三方店舖中較易出現。一方面,一些商鋪將報關單作為店舖展示內容的一部分,但往往不會及時更新或者多種産品只展示一份報關單,從而造成了貨、單不符。另一方面,一些電商平臺在對第三方商家上架産品過程中審核不嚴,商家只需要填入一個報關單號和一張報關單即可通過歸為“進口商品”,系統並不會自動識別這個報關單號是什麼日期的,也不管報關産品是否和所售産品相符、不管報關單位是否和銷售主體相符。

 

提示

 

鑒別商品“出生地”原産地證明更靠譜

 

有專業人士提醒消費者,相比海關報關單,商品的原産地證明書則更能證明商品原産地。據悉,原産地證明書通常是出口商應進口商要求而提供的、由公證機構、政府或出口商出具的證明貨物原産地或製造地的一種證明文件,是商品進入國際貿易領域的“經濟國籍”,是進口國對貨物進行確定稅率待遇、貿易統計、實行數量限制(如配額、許可證等)的主要依據。原産地證明書其實就相當於産品的出生證明,能夠杜絕“海外一日遊”的産品。通俗地説,商品的“國籍”是可以改變的,但“出生地”卻無法改變。從這個角度看,消費者要求商家出示原産地證明其實比報關單更靠譜。(記者 張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