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者鈕則勳:這回 蔡英文應該會怕了

台灣學者鈕則勳:這回 蔡英文應該會怕了

2017年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期間舉辦的大陸台資企業産品展銷會資料圖

 

日前,國臺辦公佈31項惠臺的政策大禮包,裏麵包羅萬象,包括針對臺商投資、影視産業放寬、赴陸就學、創業、工作便利及銀行業務對接等部分;細部來説,臺商可投資參與的範圍又更形擴大,不僅可參與“中國製造2025”計劃、“一帶一路”和國有企業合作,甚至參與政府採購。在影視産業部分,台灣的劇組不再被定義為“境外人士”,台灣優質的戲劇更能有機會在對岸的一線衛星頻道上播出;台灣民眾能夠參與其134種職業考試,且也有更多在學習、生活、創業及就業上的優惠措施及參與機會;台灣金融機構能與銀聯及非銀行支付機構合作,為台灣民眾提供小額支付服務等,這些惠臺措施的內容等同於和大陸民眾享受同等待遇。

 

當這些惠臺措施出臺後,相關産業及許多台灣民眾確實對這些相應措施鼓掌叫好,然政府單位及特定親綠媒體卻是有些酸葡萄心理,不是制式地宣稱“統戰再起”,就是要大家注意背後可能的風險,除了膝射反應式的制式響應外,似乎也拿不出其他的對案或配套來因應。而政府的制式論述或手足無措的窘境,某程度已凸顯小英政府對於對岸此舉,應該是有些怕了;小英為何會怕?怕在哪?其實不難理解。

 

首先,理性中間選民會對比小英的“口惠實不至”與大陸的“言行一致”,優勝劣敗,小英當然會怕。蔡英文多會在重要場合釋出對對岸仍有“善意”的論述,但問題是她的善意多屬自以為是或自我感覺良好的善意,並沒有善意的相應措施出臺,且不斷在進行“去中國化”的操作,是以其表示善意的目的,旨在出口轉內銷,用以鞏固綠軍基本盤;畢竟只要讓綠色支持者覺得“小英好可憐,釋出善意,但大陸都不理”,她就能達到哀兵策略的效果。但是就大陸方面來看,除了針對民間的論述會帶出其善意外,這次特別以“惠臺31項措施”等行動來配合,便形塑了一個“言行一致”的感覺。兩相比較,小英除了會落入下風外,更會予人有吹破牛皮之感。

 

其次,台灣近幾年經濟停滯,職場新鮮人第一份薪資少得可憐,甚至比十八年前還要少,年輕族群被社會邊緣化的情況並未獲得緩解;蔡政府雖誓言拚經濟、呼籲企業拉高薪資,但實際效果有待檢驗,陸客來臺數量縮減,“新南向政策”雖喊得漫天響,但其間缺少戰略的步驟、策略、方法及效果評估,難以發揮實效。

 

在台灣人才逐漸外流又吸引不到國際人才為臺效力之際,大陸適時祭出“惠臺31項措施”確實會對年輕族群創造相當誘因,畢竟到大陸能念名校,要創業也能獲得政府或企業補助輔導協助、挹注資金,而大陸也釋出台灣企業能夠參與相關大型建設計劃、和國有企業合作,甚至政府採購;相對比較蔡政府針對年輕族群及企業發展所投注的心力及資源,兩相比較當然相形見絀,以理性思維做判斷基礎的台灣企業及年輕族群,當然會有“此時不去卡位,更待何時?”之感。對此,小英能不怕嗎?

 

再者,“惠臺31項措施”聚焦新聞議題版面,想必是小英最不願見到的;因為兩岸是她非常明顯的弱點,諸多民調顯示超過六成的民眾對其兩岸政策不滿,期待她調整兩岸政策的民意也多居於顯著比例,但對於民意需求,她多是以冷處理的態度應對。而蔡政府對於大陸相關措施的響應,仍是酸酸地要大家小心風險,反而凸顯其兩岸幕僚專業的局限性;若是國民黨能夠回神,針對大陸此舉有一定程度的積極反應,或是借議題操作來聚焦兩岸議題的深化討論,將議題再形聚焦放大,順勢拿回兩岸議題詮釋的主導權,小英肯定會怕。

 

最後,日前“獨派”青年赴慈湖針對蔣公陵寢潑紅漆,此事不僅挑動了族群對立的敏感神經,也挑戰了社會上對道德認知的底線,更恐怕會為“獨派”最珍愛的“台獨”運動蒙上一層陰影;畢竟中間選民,甚至是淺綠、中綠選民或許對這樣的激烈行為都不贊同。更甚者,倘大家進一步認知“台獨”就是以這樣的過激的操作想來達到目的的話,不僅支持“台獨”的比例會降低,期待兩岸和平互動與發展的比例更可能隨之增加;小英不僅要面對“獨派”更激烈的逼宮,也要面對民眾要求恢復兩岸互動的壓力,她能不怕嗎?還能虛張聲勢,走夜路吹哨壯膽嗎?(本文原載台灣NOWNEWS,作者鈕則勳中國文化大學廣告係專任教授兼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