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劉性仁:為兩岸未來指明方向

大陸近日發佈的《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在島內引發持續關注,臺當局聲稱將在下周提出因應策略。對此,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大陸研究所副教授劉性仁昨天接受導報記者採訪時解讀説,《若干措施》是推動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重要舉措,不僅是大陸單方表達對於兩岸民間交流的態度,也為兩岸未來指明瞭政策方向。

 

劉性仁指出,《若干措施》的目的,在於深入貫徹中共十九大精神和“兩岸一家親”理念,率先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

 

他説,大陸這次惠臺新措施覆蓋的範圍很大,層次很廣,可以看出大陸是經過相當深入的調研、細緻的考察,以及聽取台灣各界民眾充分反映意見後才推出的。“這些新措施,有大陸對臺讓利的味道,也有情感的呼喚,説明大陸牢牢地把握著兩岸關係發展的趨勢和大勢。”

 

劉性仁表示,台灣陸委會和臺當局行政機構負責人對大陸新措施的回應,其實是情緒性的制式反應,突顯的是其意識形態的偏見。他認為,大陸這31項措施是“惠臺”而非“損臺”,確實有利於台灣民眾尋求活路。“可以看出大陸協助台灣民眾解決問題、擺脫困境的真心誠意,因此台灣方面應當樂觀正面看待,臺當局要少一些意識形態及情緒性反應。”(臺海網3月8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吳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