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婚姻之我真的很喜歡我的台灣婆婆

編者按:兩岸一家親,兩岸婚姻是聯繫海峽兩岸的一座橋梁,三十年超過三十萬對的兩岸夫妻共組家庭,兩岸一家親的實現,都在這三十多萬對的夫妻間實現成真。兩岸雖然文化有差異,生活習慣也不同,但畢竟同根同源,還是比較容易能相處融洽的。來自湖南的網友萬小溪投稿講述了自己和台灣婆婆的相處方式,雙方的理解和善意讓他們彼此接納、融合。

 

……

 

老公非常孝順父母,又懼內,我總是嘲笑他説:你呀!若不是娶到我這麼明理的老婆,你日子難過著吶。老公一臉應承地點頭稱是,喜不自禁。其實我是在討寶,婆媳間既然能夠把日子過得像水一樣順暢,任是靠單方面怎麼隱忍和遷就都不能成全的。更別提這種異乎于常的跨海婚姻了,我和婆婆之間的關係,説得形象一點便是“祖孫”。

 

婆婆四十幾歲才生我老公,第一次踏進夫家的門,看到比老家的奶奶還顯蒼老的婆婆,心裏很不是滋味。而公公不只是年邁,連挺直腰板都無能為力。那一刻,我想到一句話,婚姻不只是兩個人的事。服侍老人尚在其外,連起碼的溝通與交流我都劃上了疑問。飄洋過海的新鮮和興奮就在我見到他們頭一面時消失大半,不是賢良就避免得了失望。

 

只有我一個人知道,這是一個並不美好的開始,老公興奮得無與倫比。婆婆一直圍在我身邊,一會兒送我塊玉一會兒給我瓶香水,看起來像是早就準備好了的,她一邊做那些動作一邊慈祥地看我。後來,當我開口説出“媽,謝謝你”的時候,腦海裏不可遏制地想起了我自己的媽媽,比起婆婆來,堪稱年盛,風韻猶存。我那一聲“媽”喊得生澀艱難。

 

生活環境換得新又徹底。我連逛菜市場的能力和勇氣都沒有,每天跟在婆婆屁股後面晃悠。怕説話漏底氣,我也就帶了一張笑臉而已。婆婆性格很合適,易與人熟絡,所以總是三不五時的有人跟她打招呼,瞥見身邊多了一個陌生的年輕女子,便問婆婆這誰啊。還有些人不過問,只是想當然地説,阿嬤,這是你孫女兒啊。婆婆便樂,鄭重其事地告訴對方“不,這是我最小的媳婦。”如果人家奉承她一句,你媳婦真水哦(水,閩南語,表示漂亮的意思),她便額外地多買他一些東西,心滿意足地離開去。

 

從那次嘈雜的菜市場回來後,我覺得內心一陣溫暖,不像對她頭一次用慈祥眼神看我時的視而不見。我是一個敏感的人,細心地捕捉到了她對我的親切和喜悅都是由衷的,這一點無法偽裝。如果一個婆婆對媳婦的所有情緒裏惟獨缺乏戒備,那她一定是把對方當作女兒看待。這三年來,我第一次引發的直覺從未出現錯漏。我再次品嘗做別人女兒的感覺,心安理得。

 

自從我來了以後,婆婆便對電視新聞和節目裏的“大陸”字樣充滿了熱情的關注。一聽到説某某省如何如何時,她便習慣性地把椅子往前面挪一挪,緊盯著螢幕不放,對那裏的人情世故饒有興趣。有時候我在房間忙自己的,她就大聲喊我“萬花,你快來看,大陸的哦。”還頻頻地向我求證,真是這樣嗎,真的嗎。我也就“不厭其煩”地給她解釋。

 

大陸那麼大,風俗各不同,我知道的能有多少呢。於是認知加想像加編造,像跟小孩子講故事一樣,津津樂道地説給她聽。末了,她就感嘆一句“我真想去看看啊,孩子們都不帶我去呢。”我便信誓旦旦地安慰她,向她保證,我一定帶你去,先去我家,再去北京上海,好不好?於是她把我的話當作希望,逢人便説,我媳婦要帶我去大陸呢。

 

記憶中有一次躲在陽臺上,淚水不住地落下來,後來緊捂著哭出了聲的嘴巴,外面風大亦冷。婆婆幾次喊我進屋去,我輕聲地説想再坐會兒,怕他們疑心和擔心我的眼淚。實在是呆得太久了,只好回屋去。穿過客廳中央的時候我把紅著眼眶的臉轉向電視機,側著身回到自己的房間去,躺在床上裝病。婆婆走進來坐在我的床頭,用手摸摸我的額頭,問我“去給醫生看看好不好?”我只是閉著眼説沒事,生怕紅眼眶露了餡。第二天我們坐在一起看電視的時候,婆婆出其不意地問我一句“萬花,你昨天是想家了吧?”那一瞬間我真的好感動。

 

婆婆出身貧寒,卻生就一副“小家碧玉”的命。她的不能幹到了讓人匪夷所思的地步。當了半個世紀的家庭主婦,居然還做不出一頓像樣的飯菜來。不知道要怎麼配菜,不會炸花生米,煎魚煎成木炭。不銹鋼的廚具都擦不幹水漬,洗完了碗手指還是滑溜溜的。全家人吃她做的飯菜都吃得“唉聲嘆氣”。我老公透露,他七歲時在鄰居家吃過一回飯,才知道原來世界上竟然有這麼好吃的菜!他説得真逗。我來了以後,掌過了她手中的勺。從來沒下過廚的我,把一頓飯弄得有香有色。婆婆甚是羨慕,虛心地問我怎麼做菜,我便毫不留情地揭露她,只要很用心就行了。

 

那晚往娘家打電話,隨口告訴我媽説婆婆來了。我媽就問我,你婆婆對你好吧。我説她人真的很好呢,不見外。然後絮絮叨叨地羅列出一籮筺婆婆的好來,講著講著那頭的女人口氣有些變了,先前明明是緊張著的,後來竟然衝我來一句,“那不都是應該著的嘛。”言下之意是虧你還把她説得這麼好。瞧瞧,咱親媽都要吃親家母的醋了。

 

不過,我是真的很喜歡我這個台灣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