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讓發展中國家成為多邊開發銀行大股東”——訪亞投行投資運營局局長特拉瓦尼松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投資運營局局長蘇佩·特拉瓦尼松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亞投行投資項目已走進大湄公河次區域多國,為這一區域互聯互通與減貧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

 

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GMS)第六次領導人會議3月29日至3月31日在越南首都河內舉行。特拉瓦尼松在會議期間告訴記者,2016年1月正式運營以來,亞投行成員數從57個增至84個,向24個項目提供貸款超過42億美元,其投資項目已走進大湄公河次區域多個國家。

 

特拉瓦尼松表示,從一個位於緬甸的小型能源項目開始,老撾的國道升級、越南的水資源開發利用等項目紛紛獲得亞投行關注與支持,投資額不斷攀升。“此外,我們還密切關注柬埔寨電網和泰國私營領域的潛在項目。”

 

特拉瓦尼松認為,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正確投資有助於推進區域減貧事業,正如中國俗話所説,“要想富、先修路”,中國在通過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助力扶貧方面具有十分成功的經驗。

 

另外,特拉瓦尼松表示,如能獲得投資升級電力系統,次區域相關國家的貧困人口不僅能免受頻繁斷電之苦,還能節省電費支出,獲得更好的生活條件和發展機會。

 

就有人質疑亞投行是所謂“中國的銀行”,特拉瓦尼松説,這種説法毫無根據。事實上,作為主要出資方之一,中國僅在應對氣候變化和促進區域互聯互通這兩個有益於區域和世界發展的領域向亞投行貸款,而主動選擇將資金更多地留給其他國家,這是十分慷慨無私的舉動。

 

特拉瓦尼松説,亞投行的獨特之處就在於讓發展中國家成為多邊開發銀行大股東,並切實關注亞洲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開業頭一年,亞投行就批准了7個亞洲國家的9個基礎設施項目,投資總額約17億美元;去年,又批准了總投資額25億美元的項目,印度和菲律賓等國都在首先受益範圍之內。

 

3月30日,特拉瓦尼松在GMS工商峰會上發表了題為“基礎設施開發——GMS合作的驅動力”的演講,以大量翔實的數據和圖表向聽眾闡釋了大湄公河次區域在能源、交通和信息技術等領域基礎設施建設的成就與挑戰。

 

她認為,該次區域已取得驚人的發展成就,但與各國間迅速增長的貿易額相比,投資增長相對緩慢;與區域運輸走廊建設的完備計劃相比,實際完成情況仍較落後。此外,該區域還面臨電力供應短缺、信息通信技術有待改善等挑戰。

 

特拉瓦尼松表示,各國攜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有利於自身發展,也將為能源、交通、科技等領域的互聯互通帶來強勁動力。

 

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是由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內的6個國家,即中國、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越南共同參與的一個次區域經濟合作機制,成立於1992年。其宗旨是加強次區域國家的經濟聯繫,促進次區域的經濟和社會共同發展。(新華社河內4月1日電  記者王迪陶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