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垃圾”禁令掀起全球環保熱

“洋垃圾”禁令掀起全球環保熱

2017年7月18日,中國環保部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交文件,要求緊急調整進口固體廢物清單,擬於2017年底前,禁止進口4類24種固體廢物,包括生活來源廢塑膠、釩渣、未經分揀的廢紙和廢紡織原料等高污染固體廢物。新華社發

 

2017年年底前,全面禁止進口環境危害大、群眾反應強烈的固體廢物;2019年年底前,逐步停止進口國內資源可以替代的固體廢物……中國的“洋垃圾”禁令在國際上引發廣泛關注。堆積如山的垃圾令許多國家直呼“吃不消”,甚至招致某些國家的無理指責。然而,人間自有公道在。有理性的聲音指出,世界應該對中國“心存感激”。

 

“中國令人心存感激”

 

“中國以往作為廢塑膠接收國令人心存感激。”德國《南德意志報》做出了這樣的點評。事實的確如此。

 

目前,全球的廢棄物出口高度依賴中國。根據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的數據,2015年全世界超過70%的廢塑膠和37%的廢紙都出口到中國。歐洲國家和美國是這些廢品的主要來源地。

 

據西班牙《國家報》報道,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就是包括廢棄塑膠、紙類和紡織品等在內的廢料的最大進口國。這些進口垃圾主要來自於發達國家。2015年中國總共進口了4600萬噸廢料。2016年全世界56%的廢料的最終目的地都是中國。

 

《巴黎競賽畫報》比利時網站報道稱,過去,歐洲對2/3分揀後的垃圾進行了當場回收,剩下的1/3則被運去了中國。中國每年固體廢棄物的進口量達到 5000 萬噸,其中僅塑膠垃圾就有 900 萬噸,且主要來自歐洲和美國。

 

德國《南德意志報》報道稱,2016年,僅德國就有150萬噸廢塑膠被運往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佔德國廢塑膠總量的一半。英國去年向中國運送了將近80萬噸塑膠垃圾,約佔英國廢塑膠總量的65%。

 

英國《衛報》指出,從2012年起,英國向中國出口了270萬噸的廢塑膠,佔英國總塑膠出口的2/3。

 

據美國《紐約時報》報道,美國約有2/3的廢品在其境內處理,剩下的1/3則出口到全球150個國家,其中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廢品出口地,佔了大約40%的份額。還有媒體指出,在2017年美國出口的3700萬噸垃圾當中,有1/3都被運往了中國。

 

倒逼西方環保改革

 

中國拒收“洋垃圾”迫使西方開始迅速採取措施應對。《巴黎競賽畫報》報道稱,中國的洋垃圾禁令將為再循環行業帶來新氣象,未來的垃圾分類也將比過去更為仔細。

 

部分國際發達國家的企業已經開始增加垃圾分類分揀設施,以滿足中國對於固體廢棄物進口日益嚴格的標準。美國環境政策專家弗蘭克稱,為達到中國的新標準,美國目前正在啟用人工智能,對垃圾進行分揀。

 

聯合國環境署執行主任艾瑞克·索爾海姆表示,中國打擊“洋垃圾”的進口,對於富裕國家來説應該是一個信號,要加強回收。事實上,不少國家已經開始採取行動了。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報道稱,禁令對廢品出口國的影響不言而喻,歐盟很快做出反應,決定對塑膠袋徵稅。

 

英國國會眾議院環境監察委員會在一份報告中提出,應該動用稅收政策來改善英國的垃圾回收和再處理行業。據《紐約時報》報道,作為對此的回應,從今年2月起,星巴克位於倫敦市中心的20到25家店面開始調價,一杯多賣5便士,如果消費者自帶杯子的話,買咖啡可以優惠25便士。

 

1月23日,歐盟宣佈首個處理塑膠垃圾的計劃,將逐步淘汰一次性塑膠,目標是到2030年,歐盟地區使用的所有塑膠包裝必須能夠回收利用

 

英國首相特雷莎·梅也在1月表示,英國將在25年內消除所有可避免的塑膠垃圾。

 

德國《南德意志報》報道稱,作為垃圾收集與分類大國的德國明顯受到中國禁令衝擊。德國未來幾年要逐步增加塑膠回收。目前36%的塑膠垃圾被回收利用,到2022年,這一比例應上升到63%。同時歐盟也在起草新的循環經濟一攬子計劃,並將增加垃圾回收利用作為目標。

 

為全球生態安全作貢獻

 

“雖然垃圾處理的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但是中國畢竟邁出了寶貴的第一步。”有媒體這樣説。

 

西班牙《國家報》報道指出,大量廢料的回收處理工作給環境造成嚴重影響。報道描述了廣東貴嶼的情況:當地的河水都呈現漆黑的顏色,當地人的健康也出現了問題,癌症發病率連年攀升。

 

事實上,從重工業、原材料處理到紡織業,富國將污染工業轉移到窮國。這種情況不只發生在中國,孟加拉國一些紡織廠流出的廢水也嚴重污染了河流。

 

中國針對“洋垃圾”的禁令為改變這一切開了個好頭。西班牙《國家報》認為,中國針對“洋垃圾”的禁令將有助於降低“洋垃圾”給環境帶來的危害,同時還將增強中國回收行業處理國內不斷增加的垃圾廢料的能力。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引用專家的觀點説,將“洋垃圾”的口封死之後,回收處置行業只能回過頭來想怎麼在中國國內建立和發展自己的回收體系;而優質的處置能力火力全開處置國內資源,必然會顯著減少進入小作坊的垃圾比例和數量。長期來看,禁令最終的目標無疑是提高國內固體廢物的回收利用率,甚至倒逼出前端垃圾分類,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

 

綠色和平東亞分部也認為,停止進口“洋垃圾”將拉動國內固體廢物加工利用産業發展和垃圾分類回收。以廢塑膠行業為例,中國廢塑膠年進口量從1992年的30萬噸飆升至2016年的734萬噸,停止進口後,中國廢塑膠企業將面臨每年數百萬噸的原材料缺口,需要通過國內的垃圾分類和固體廢物回收體系填補。

 

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産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中國已經作出了榜樣。

 

(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 張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