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探訪開蘭名宦楊廷理墓:三任台灣知府聯接兩岸情
編輯: 白宇坤 | 時間: 2018-04-08 11:22:22 | 來源: 中新社 |
清明節假期的廣西柳州市,迎來祭祖高峰。記者驅車前往柳州市南郊大橋園藝場,出城3公里左右,在洛維路左側,有一座青磚圍砌的圓型墳塋,完好的墓碑上刻著“皇清浩授朝議大夫顯考雙梧府君楊公之墓”。“雙梧”是清代三次出任台灣知府楊廷理的號,楊公之墓即楊廷理墓。
記者看到,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其墓在清明節前夕已被清掃乾淨。楊廷理墓高190釐米,直徑398釐米,墓碑碑文清晰可見,記述了楊廷理生平、後人及卜葬年月。
楊廷理係廣西柳州馬平縣(今柳州市)人,是清乾隆嘉慶兩朝開發建設台灣的功臣。楊廷理在台灣病逝後,其親屬將靈柩運回柳州安葬。由於年代久遠,楊廷理墓一度淡出人們的視線,安葬于何處無人知曉。
柳州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副調研員劉漢忠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他自1986年起開始研究楊廷理家世,但一直找不到楊廷理的墓葬。2000年,在一次閒聊中,他得知柳州市馬鹿山後東南方約一公里處有個楊家嶺,山上有幾處楊氏老墳。劉漢忠立即前往,果然發現楊廷理親屬墓8座。此事經當地報紙披露後,有人提供了楊廷理墓地的線索。楊廷理魂歸之所終於重回大眾視線。
劉漢忠表示,楊廷理墓被發現後,在兩岸引起關注。多年來,兩岸學者更加重視對楊廷理的研究。《台灣省通志》《台灣通史》及許多研究楊廷理的專著都對楊廷理對台灣的貢獻和歷史地位予以肯定。
台灣宜蘭縣蘭地文化教育協會理事長莊文生是研究楊廷理的文史專家。他曾于去年到訪柳州,並前往楊廷理墓敬拜。4月7日,莊文生先生通過即時通訊工具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楊廷理于清乾隆51年(1786年)開始,三進台灣,五度入蘭,嘉慶15年(1810年)以台灣知府兼辦開蘭主事身份,擬定噶瑪蘭創始章程,積極籌辦廳治,督辦噶瑪蘭城署興建,任職期間,愛護宜蘭百姓,體恤民瘼,深受百姓愛戴。
莊文生表示,如今,在宜蘭縣頭城鎮吳沙祠仍留有奉祀楊廷理長生祿位,在宜蘭市昭應宮媽祖廟內,保存著楊廷理致贈給媽祖的古香爐,二樓後殿,更有民眾感念楊廷理勤政愛民而雕刻的神像。
劉漢忠稱,楊廷理是台灣治理先驅,其事跡已成為兩岸民眾珍貴的共同歷史記憶。(中新社柳州4月7日電 作者 蔣雪林 朱柳融)
相關新聞
- 2018-04-03“閩東風情” 馬祖推銷旅遊的王牌
- 2018-04-03鶯歌那一群執著的閩派匠人
- 2018-04-03看台灣:台北的“老闆學校”
- 2018-04-03大陸惠臺措施見效 臺高中生申請大陸就學人數增加
新聞推薦
- 習近平復信中國丹麥商會負責人2025-05-15
- 外交部:中方決定不同意台灣地區參加今年世衛大會2025-05-15
- 國防部:賴清德歪曲二戰歷史 背叛民族令人不齒2025-05-15
- 2025海峽兩岸新媒體産業發展研討會在滬舉行2025-05-15
- 首個太空計算衛星星座成功入軌 中國星座點亮“AI”星雲2025-05-15
- 三支侵華日軍細菌戰部隊成員信息文件公開展示2025-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