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振清:兩岸“認同衝突”出現新的解決方案
編輯: 白宇坤 | 時間: 2018-04-14 16:06:32 | 來源: 華夏經緯網 |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清華大學台灣研究院鄭振清副教授 黃楊 攝圖片來源:華夏經緯網
“我是台灣人”、“我是中國人”、“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二十多年來,一個本不該存在的問題卻讓臺海兩岸民眾的國家認同出現了不小的差異,“台灣人認同”和“中國人認同”在台灣地區被各種政治、社會因素操弄成對抗性的、非此即彼的認同概念,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産生了很多負面影響。兩岸“認同衝突”如何解決?4月12日,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清華大學台灣研究院鄭振清副教授在清華大學“海峽論壇”講座中提出了最新解決方案——“在地化認同”。
臺海兩岸“認同衝突”的最新解決方案——“在地認同化”的浮現
在清華大學的“海峽論壇”講座上,針對法國社會學者、巴黎第十大學教授、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研究員傅敏雅(Samia Ferhat)提出的兩岸青年的認同衝突的問題,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清華大學台灣研究院鄭振清副教授提出新的觀點:隨著新時代大陸對臺融合發展和“同等待遇”政策的推行,以及兩岸青年共同就業發展的潮流的出現,兩岸的認同衝突實際上出現新的解決方案,那就是台灣人在大陸的“在地化認同”。
鄭振清教授表示兩岸認同有三重內涵。一是法律與政策待遇上的“身份”(identity),例如台灣居民戶籍或大陸居民戶籍的身份。二是個人具有某種同等身份待遇之後産生的一個政治社會化的過程,使得個人容易對所生活工作的城市和地區産生某種“在地化認同"(localized identification)。例如,如今有很多台灣人認為雖然自己的故鄉是台灣某縣市,但不排斥自己也是所在大陸城市的新的一分子,也可以是“新福州人”、“新廈門人”、“新上海人”或“新昆山人”等。
鄭振清指出,這種新的在地化認同在兩岸似乎無解的認同衝突中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它實際上指明瞭兩岸共同構建新認同的可能路徑,也就是台灣民眾可從城市/地方認同開始,逐步適應大陸經濟社會的發展節奏,逐步培養起共同的利益觀和命運觀,不斷豐富“兩岸一家親”的內涵。未來,兩岸民眾共同面對“國際的他者”(the other),或者在共同發展的道路上取得成就,很可能就油然而生共同的“國家認同”(national identity),它是對舊的對抗式的“台灣人/中國人認同”的超越,是與中華民族復興同步覺醒的中國認同。
具體而言,大陸中央政府最近出臺了31條惠臺政策後,福建省臺辦跟進推出22條同等待遇政策,廈門市跟進推出60條政策,福州市推出促進臺青就業和臺籍教師就業發展系統化政策,上海市推出12條對臺同等待遇措施,蘇州昆山推出“17條”措施,等等。大陸從中央到地方省市各級政府都在推動同等身份待遇的政策給予台灣民眾和台灣企業,幫助他們更好在大陸各個城市落地生根、順利發展、事業有成。鄭振清教授指出,這種新的在地化認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這個過程符合人的心理人格發展的自然規律。可以預見,新的在地化人認同的崛起,將是兩岸認同衝突的新解決方案,將對兩岸關係的發展産生深遠的影響。 (記者 黃楊)
相關新聞
- 2018-04-14新華社評論員:把新時代的經濟特區辦得更好
- 2018-04-13《2017年度中國軍事法治發展報告》發佈
- 2018-04-12如何推動島內“反獨促統”?學者:大陸有5大優勢
- 2018-04-12國臺辦主任劉結一:大陸經濟發展為臺商帶來新機遇
- 2018-04-12中國首個深遠海“智慧漁場”佈局海南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