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民:“台獨”閉嘴!

每年的四五月間,都是台灣鳳梨成熟、品質最佳的時期。今年台灣金鑽鳳梨獲得大豐收,賣得也還不錯,然而台灣果農的心裏還是止不住擔憂。

 

大陸是台灣農産品外銷的最大市場,不過最近島內“獨”派人士動作頻頻,兩岸關係深陷僵局,農業産業合作也恐受影響。不少台灣農民通過多種渠道,點名臺“行政院長”賴清德等“台獨”分子們閉嘴,千萬別因他們逞口舌之快而斷了台灣農民的生計。

 

大陸給予台灣農民最大照顧

 

島內業界人士表示,在2016年5月民進黨上臺執政以前,兩岸農業合作非常緊密,大陸對臺的對口採購等優惠措施讓台灣農民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利益。

 

台灣農會理事長蕭景田回憶説,兩岸“三通”後,台灣大量農産品銷往大陸,大陸為協助台灣農産品進口,陸續建立了“綠色通道”,給予部分台灣水果、蔬菜準入及零關稅,也給予檢驗檢疫的便利。2010年,兩岸進一步簽署了ECFA(《海峽兩岸經貿合作框架協議》),大陸給予台灣農産品優惠,並加大收購力度,保證了台灣農漁産品價格與出口數量的穩定,兩岸農産品貿易逐年增加。

 

“2006年兩岸農業貿易額為9.9億美元,而ECFA簽署後,2013年兩岸農産貿易增加至18.16億美元,增加近一倍,台灣農業貿易首次實現順差。”兩岸農漁業交流發展投資協會理事長黃一成介紹道。

 

“台灣水果在大陸打開市場,歸功於大陸目前開放數十種水果進口免稅。”台灣王姓果農説,“小三通”、“大三通”多年運作純熟,通關迅速,讓台灣農産品近幾年在大陸賣得很好。“以往台灣水果主打大陸一線城市,隨著大陸經濟起飛,二、三線城市崛起,老百姓也願意品嘗貴一點的水果。”台南市玉井區農會總幹事黃澄清説。

 

綠營“嘴炮”讓臺農擔憂

 

如今,民進黨當局不承認“九二共識”,影響了兩岸農業産業合作,台灣農業發展面臨著嚴峻挑戰。在兩岸關係陷入僵局的大環境下,台灣農民産銷出路受阻,生計出現問題,收入一落千丈。

 

黃澄清表示,台灣的農産品多是亞熱帶多漿瓜果,好吃但不耐儲運,收成、口味等容易受氣候環境影響,價格也隨之上下起伏。“但芒果、鳳梨等産品自從打開大陸市場以後,就沒再聽過産量過剩的情況。反觀近幾年沒能銷往大陸的台灣香蕉,去年就碰上盛産滯銷。”

 

蕭景田以2017年的香蕉價格為例指出,2月最高時每公斤價格86元新台幣,10月最低時每公斤價格只有7元新台幣,一年之內價格竟然相差12倍,大起大落的價格充分顯現出産銷失衡、臺當局調控失敗的窘境,更加顯現大陸市場的重要性。

 

“當初賴清德在台南市長任內言論不當,好不容易養成的虱目魚、石斑魚一下子就賣不出去,血淋淋的例子歷歷在目,果農們就怕綠營政治人物隨便張口放話,剛打開的交流大門一下子又關起來了。”台灣品牌農業推廣協會理事長張玉成指出,台灣水果在大陸前景看好,但很多果農都擔心好景不長,希望民進黨當局與綠營政客,尤其是臺“行政院長”賴清德們千萬管好自己的嘴巴,不要“生不出雞蛋只會放雞屎”,讓業者心血毀於一旦。

 

兩岸合作是大勢所趨

 

因為民進黨當初從中作梗,兩岸貨貿、服貿卡關,導致如今台灣附加值高的芒果幹、鳳梨酥等農産加工品,銷往大陸時光是增值稅、關稅等就要40%,競爭力一下子大減,對台灣農民來説不可謂不心痛。民進黨上臺後,又搞“柔性台獨”,讓兩岸陷入政治僵局,原本銷往大陸的台灣農漁産品滯銷,急得台灣農民更是站出來疾呼“承認‘九二共識’”“我們農民要吃飯”。而賴清德最近一系列“我是‘台獨’工作者”的言論以及蔡英文當局隨後所謂的“解釋”,都讓島內民眾對民進黨當局的希望徹底破滅。

 

業者只能自救了。在今年年初于台北舉行的“兩岸發展農業論壇”上,台灣農業人士期盼通過台灣農漁會等民間組織加強兩岸産業的合作,解決台灣農業産銷失衡的困境。與會者紛紛發言道:“最大、最好、最能照顧台灣農業利益的地方就是大陸了”;“兩岸農業交流合作將有效帶動台灣農業發展”……

 

島內有識之士都看得明白,兩岸合作是大勢所趨。正如海基會前董事長林中森所説:“與大陸農業合作,共創雙贏,才是真正為台灣農民謀福利。”他表示,中共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對台灣農業發展是一個機遇,兩岸可以在農業研發、農業金融、行銷、管理人才培養等各個領域合作,促進兩岸農業的快速發展。(記者 汪靈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