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國際競爭力待提高成共識 兩岸茶人話優勢機遇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83449380

 

第二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南投縣展位。張斌攝

 

“按照中國的茶産業規模,無論從産業可持續發展,還是對農民增收而言,開拓國際市場都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28日,在接受中新網採訪時,浙江大學CARD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主任胡曉雲説。

 

據中國農業農村部數據,當前全球産茶國和地區已達60多個,飲茶人口超過20億。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産茶國和茶葉消費市場。進一步推動中國茶走向國際舞臺,中國農業部門持同樣態度。

 

在此前于杭州舉行的第二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上,中國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屈冬玉表示,只有與國際同行進行合作及競爭,中國茶産業才能具有國際競爭力、市場佔有率及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83449390

 

杭州余杭徑山茶葉基地。浙江省農業廳 供圖

 

“我們不應該自我保護,要在競爭中進步。不僅是茶和咖啡之間的競爭,也包括幾十種其它品類茶飲。”屈冬玉説。

 

胡曉雲表示,茶産業早已進入全球化競爭階段,儘管中國茶産業很早就對接國際市場,但目前中國茶葉品牌的溢價能力仍然欠缺。

 

如何進一步增強中國茶的國際競爭力?針對此問題,記者採訪兩岸茶産業人士了解到,中國茶“走出去”具備一定機遇,同時兩岸在此方面也可“優勢互補”。

 

“台灣茶産業規模偏小,但産業鏈條更長,茶葉深加工能力以及茶園管理的軟實力較強,這可以與大陸茶産業規模大的特點形成優勢互補。”台灣南投縣農會總幹事曾明瑞説。

 

曾明瑞介紹,南投縣茶産量與栽種面積均居全臺首位,特別是茶葉年産量超8000噸,佔全臺65%以上。在他看來,兩岸茶産業在茶葉品質檢測、建立溯源機制等方面有較大合作空間。

 

“兩岸應同步提高茶葉品控水準,在保證食品品質安全基礎上做強品牌,共同把我們中國茶帶到世界上去。”曾明瑞説。

 

“推動中國茶走向世界,首先要提高茶葉的‘國際能見度’,多走出去推介;還要在符合目標市場需求前提下,進行産品設計及市場行銷,不強求改變當地本土習慣。”台灣苗栗縣“曾的”東方美人茶品牌負責人曾莉敏説。

 

陜西茶商段成鵬表示:“台灣茶産業較早接軌現代國際市場,有關經驗值得借鑒。目前,中國出口的茶葉大部分為茶葉原料,並往往被認為和‘低價’‘低質’劃等號,實際上,品質上乘的中高檔茶的出口通道還不暢通,中國茶的附加值還需要提高。”

 

記者了解到,國際市場對中國茶的“偏見”有一定歷史原因。

 

“中國全面放開茶葉出口市場後,曾出現同質産品惡性競爭現象,導致中國茶的出口價格一降再降。”浙江省農業廳茶葉首席專家羅列萬介紹。

 

羅列萬告訴記者,浙江正在通過茶葉加工技術現代化、強化科研能力、協調全産業鏈發展等方式改變上述情況。數據顯示,2017年,浙江省茶葉出口量超過16萬噸,出口額近5億美元,出口國家和地區已超過80個,保持著中國茶葉出口量和出口額最大的茶葉生産省份地位。

 

以該省浙茶集團為例,其正著力發展有機茶産品。“有機茶解決了茶葉農藥殘留含量問題,符合國際市場要求,目前出口到日本、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等20余個國家和地區。”浙茶集團董事長毛立民介紹,其企業承建了中國農業農村部“中國·奧地利有機茶示範茶園”項目,探索有機互認出口模式,打造了中國茶走出去的綠色通道;還聯合共建了中國WTO/TBT-SPS國家通報諮詢中心杭州茶葉産品技術性貿易措施研究基地,主動破解貿易壁壘。

 

“我們將發揮中國茶産業聯盟理事承擔單位在出口方面的引導作用,以及在加工技術及生産設備方面的創新先進示範作用,多維度提升中國茶的國際市場競爭力。”毛立民認為,中國是世界上唯一能生産六種不同品類茶的國家,應充分發揮這一自身優勢,在“一帶一路”願景提出的機遇下,從激烈的茶葉國際市場競爭中突圍。

 

“要提煉中國茶的核心價值及差異化價值體系,調整中國茶産業品牌競爭戰略與傳播體系,通過品牌訴求的中國元素、世界表達,對接國際化、年輕化消費市場,在競爭充分的世界茶業舞臺上,使中國茶獲得更多話語權和市場份額。”胡曉雲説。(中新網杭州5月28日電   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