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北故宮到“登陸”執教 臺籍教師冀兩岸融合發展
編輯: 白宇坤 | 時間: 2018-06-04 10:15:30 | 來源: 中新社 |
2009年,對於時任台北故宮博物院文化行銷處處長金士先來説,意義非同尋常。當年3月,台北故宮博物院策劃“雍正大展”,向北京故宮博物院商借清代雍正皇帝的畫像,開啟互不往來60年的兩岸故宮“破冰”交流。
“大家看到兩岸故宮順利接洽,激發兩岸中華文化聯結的效力,對兩岸和平發展意義深遠。”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金士先憶及這段往事説道,兩岸合作才是真正對的路。
對比兩岸故宮文創産品的開發,金士先驚嘆于近年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文創産品呈井噴式爆發。在他看來,這不但顯示出北京故宮文創之路“已經找到方向”,更直接呈現出台灣與大陸在文化自信上的此消彼長。
“北京故宮文創知道往哪個方向去走,走得越來越快;反觀今天的台北,卻有點懵了,找不到自己的路。”金士先説,文化認同與民族認同一定是綁在一起的,“今天的台灣對傳統中華文化的認同正處於歧路,作為故宮人,這種改變令我很難過”。
2016年下半年,金士先從台灣渡海而來,進入位於福建福州馬尾的陽光學院任教,教授文創、創業和法學。他對大陸高校並不陌生,2005年就曾在中國政法大學國際經濟學院攻讀博士。
在陽光學院,為了聽他一節文創課,不少同校教師甘願冒雨驅車半個多小時從市區趕來。
他鼓勵學生從生活不合理處發想,做最天馬行空的操作。一道“單手發射裝置”的題目,有學生亮出一根橡皮筋,莞爾間亦獲讚賞。他勉勵學生熟悉並熱愛中華傳統文化,“文化不能像貼紙一樣貼上作品”。
對於創業,他講得最多的是失敗的案例。他對台灣青年“登陸”創業提出要求:多交朋友多觀察。
“只看到不好一面的人,容易被小數字絆倒。”金士先認為,很多台灣人在大陸創業失敗的原因在於,用同一種刻板印象去看待所有城市。
在他眼裏,台灣青年“登陸”創業、自己“登陸”執教,這都有如“在田裏插一根秧,收一把稻”的真實,將在兩岸交流中留痕。
“大陸對台灣的友善可從‘31條惠及臺胞措施’看出。”金士先説,大陸惠及臺胞的舉措並不停留在過去的政策性照顧,而是把方方面面想透,“大陸的這種貼心讓台灣人民有感”。
也因此,這位臺籍教師指出,當前島內有調查結果顯示報考大陸高校的高中生“人數爆棚”並不意外,“這是未來的趨向”。他希望兩岸融合發展。(中新社福州6月3日 記者 林春茵 劉可耕)
相關新聞
- 2018-05-30國臺辦:為台灣學子到大陸學習等創造更多機會
- 2018-05-28台灣青年點讚大陸影片《厲害了,我的國》
- 2018-05-30第二屆“台灣青年大陸互聯網+夢想之旅”8月再啟航
- 2018-05-30“兩岸青年交流大潮擋不住”——台灣青年期待海峽青年論壇在廈門舉辦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