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31條惠及臺胞措施”創造兩岸融合發展新契機

“年初‘31條惠及臺胞措施’的推出,就是要從台灣民眾、企業等社會基本構成要素著手,為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打好基礎。”南京大學教授楊丹偉12日表示,兩岸交流互動新機制正在逐步形成。

 

當天,全國台灣研究會2018年學術年會在河南省許昌市召開。多位學者圍繞今年2月份發佈實施的《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31條惠及臺胞措施”)展開討論。

 

深圳大學當代中國政治研究所助理教授殷俊認為,“31條惠及臺胞措施”反映出大陸對臺政策由過去的“保護臺胞權益”轉變為“促進臺胞融合”,背後折射出大陸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以及兩岸關係的結構性變革。

 

過去,大陸出臺的臺商臺胞便利政策所在多有,“31條惠及臺胞措施”有何獨特性?閩南師範大學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副院長吳鳳嬌用“四個更”加以説明,即開放力度更大、政策執行力更強、利益惠及面更廣、利益分配更公平。

 

自“31條惠及臺胞措施”頒布後,各大城市紛紛研擬、出臺地方版本,但相互加碼的情況偶有發生。對此,吳鳳嬌表示,與其推出“大而全”的地方版便利措施,不如精細化操作,根據各地對臺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基礎和特色,建構“小而優、小而特”的政策網絡。

 

“31條惠及臺胞措施”中有19條關於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其中,青年群體是重要服務對象,與會學者也就台灣青年融入大陸發展大局進行分析和探討。

 

吳鳳嬌引述台灣媒體調查數據指出,近六成台灣年輕人因“31條惠及臺胞措施”增加了赴大陸發展的意願。吳鳳嬌認為,“登陸”臺青可以客觀、理性、真實地了解大陸各個方面,逐步扭轉“去中國化”教育所形塑的錯誤觀念,增強正確的國族認同。

 

楊丹偉也提到,大陸向台灣同胞開放了134項國家職業資格考試,輔助台灣學生就業創業的具體措施不斷落地,越來越多的台灣青年願意來大陸發展、紮根大陸。他們逐漸融入大陸社會,對這片土地的認識更為深入,有助於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

 

重慶兩岸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湛玉釗則表示,台灣年輕人在大陸創業蔚然成風,卻也存在類型單一、技術附加值低、盲目集中于東部大城市等問題。“武漢、成都等中西部城市目前發展速度快,生活成本較低,年輕人的機會較多。”他認為,要引導台灣青年到大陸中西部地區就業創業。

 

湛玉釗補充説,要加強對“31條惠及臺胞措施”的介紹和傳播,讓沒到過大陸的台灣青年了解相關內容,與他們一起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中新社許昌6月13日電  夏守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