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31條惠及臺胞措施”創造兩岸融合發展新契機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18-06-13 15:08:22 | 來源: 中新社 |
“年初‘31條惠及臺胞措施’的推出,就是要從台灣民眾、企業等社會基本構成要素著手,為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打好基礎。”南京大學教授楊丹偉12日表示,兩岸交流互動新機制正在逐步形成。
當天,全國台灣研究會2018年學術年會在河南省許昌市召開。多位學者圍繞今年2月份發佈實施的《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31條惠及臺胞措施”)展開討論。
深圳大學當代中國政治研究所助理教授殷俊認為,“31條惠及臺胞措施”反映出大陸對臺政策由過去的“保護臺胞權益”轉變為“促進臺胞融合”,背後折射出大陸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以及兩岸關係的結構性變革。
過去,大陸出臺的臺商臺胞便利政策所在多有,“31條惠及臺胞措施”有何獨特性?閩南師範大學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副院長吳鳳嬌用“四個更”加以説明,即開放力度更大、政策執行力更強、利益惠及面更廣、利益分配更公平。
自“31條惠及臺胞措施”頒布後,各大城市紛紛研擬、出臺地方版本,但相互加碼的情況偶有發生。對此,吳鳳嬌表示,與其推出“大而全”的地方版便利措施,不如精細化操作,根據各地對臺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基礎和特色,建構“小而優、小而特”的政策網絡。
“31條惠及臺胞措施”中有19條關於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其中,青年群體是重要服務對象,與會學者也就台灣青年融入大陸發展大局進行分析和探討。
吳鳳嬌引述台灣媒體調查數據指出,近六成台灣年輕人因“31條惠及臺胞措施”增加了赴大陸發展的意願。吳鳳嬌認為,“登陸”臺青可以客觀、理性、真實地了解大陸各個方面,逐步扭轉“去中國化”教育所形塑的錯誤觀念,增強正確的國族認同。
楊丹偉也提到,大陸向台灣同胞開放了134項國家職業資格考試,輔助台灣學生就業創業的具體措施不斷落地,越來越多的台灣青年願意來大陸發展、紮根大陸。他們逐漸融入大陸社會,對這片土地的認識更為深入,有助於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
重慶兩岸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湛玉釗則表示,台灣年輕人在大陸創業蔚然成風,卻也存在類型單一、技術附加值低、盲目集中于東部大城市等問題。“武漢、成都等中西部城市目前發展速度快,生活成本較低,年輕人的機會較多。”他認為,要引導台灣青年到大陸中西部地區就業創業。
湛玉釗補充説,要加強對“31條惠及臺胞措施”的介紹和傳播,讓沒到過大陸的台灣青年了解相關內容,與他們一起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中新社許昌6月13日電 夏守智)
相關新聞
- 2018-06-13國臺辦:“31條惠臺措施”的落實工作取得新的進展
- 2018-06-12臺企聯會長:惠臺政策整合兩岸 大陸展現高度自信
- 2018-06-12台灣業界積極評價大陸惠臺措施 盼深化雙贏合作
- 2018-06-11邱毅海峽論壇談"31條":為台灣人才登陸發展提供空間
新聞推薦
- 中國成功發射衛星互聯網低軌衛星 中國航天蛇年首發告捷2025-02-12
- 外交部:敦促美日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和自身承諾,立即停止干涉中國內政2025-02-12
- 團圓時節樂享鬧元宵的奇妙體驗2025-02-12
- 國臺辦:豐富多彩的非遺項目讓今年兩岸的年味兒多了很多儀式感2025-02-12
- 定了!中國載人月球車命名“探索” 載人登月服命名“望宇”2025-02-12
- 節目單來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5年元宵晚會》邀您共度上元夜2025-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