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台灣歷史真相,重塑兩岸共同記憶——專訪台灣作家楊渡

為還原長期被島內政治扭曲的台灣歷史記憶,作家楊渡近來幾乎過著“隱居生活”,每天一早練完書法就開始看資料,下午到傍晚的時間用來寫作,一年多累積了30多萬字。近幾年,他已有多部台灣史著作在兩岸出版。

 

楊渡,1958年生於台中,出版有詩集、散文集和紀實文學作品等,還主持拍攝過多部紀錄片。不久前,他在台北接受新華社記者和台灣旺中媒體集團聯訪,話題就從其台灣史題材作品展開。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0171101164048313

 

在《在台灣發現歷史——島嶼的另一種凝視》的自序中,楊渡回憶25歲那年秋天,他在圖書館讀到1925年10月11日《台灣民報》的一則報道,其中記述逾千民眾冒雨聆聽反日誌士演説的場景。“即使隔了六十年的時空,那時代的反抗熱情仍動人心弦。”其時還是學生的他由此得以“重新看見歷史”。

 

書中,楊渡寫到日本殖民時期的台灣農民運動領袖簡吉。上世紀20年代,簡吉創建“農民組合”,領導民眾反抗日本殖民壓迫和經濟剝削,曾兩度被捕入獄。台灣光復後,他于1949年10月出任中共台灣省工委山地工委書記,1950年被捕,隔年被殺害。

 

民進黨和“獨”派勢力在島內大肆操弄“去中國化”,刻意抹滅台灣先烈可歌可泣的抗日事跡,甚至美化日本殖民統治,以至於簡吉的故事就像被刪去了一般,在當代大眾的視野中“不見了”。

 

長期以來,“台獨”勢力還惡意歪曲1947年台灣同胞反抗專制統治的“二·二八”事件真相,挑撥省籍矛盾,撕裂台灣族群。楊渡在書中也寫到這一事件,通過採訪當事人復原歷史現場。他説,看到具體的生命故事,才能真切地貼近歷史。自己希望寫“有溫度的台灣史”,挖掘被遮蔽、掩埋的歷史事實,在回溯中探討台灣的命運,這才是對歷史和其中每個生命真正的尊重。

 

“台灣歷史現在被政治扭曲得太嚴重了,一大半被掩蓋掉。難道我們要孩子帶著被欺騙的歷史、被扭曲的心靈,走向仇恨的未來?”楊渡認為,台灣史不應被“台獨史觀”壟斷、歪曲,須從民眾角度重新詮釋,除去歷史斷層,並通過不同媒介呈現,讓年輕人了解真相。發掘那些真實動人的故事,就是在一點一滴重塑兩岸的共同歷史記憶。

 

幾年前,楊渡曾擔任台灣中華文化總會秘書長,推動兩岸合編中華語文工具書。他告訴記者,合編之初,專家發現兩岸差異詞比重約15%,完成時僅剩7.5%,説明兩岸用語日益貼近和趨同。

 

楊渡表示,兩岸關係在政治上有起伏,但他對台灣年輕一代有信心。如果兩岸交往能更開放,讓年輕人工作、生活得更好,更方便地參與交流,相信台灣新世代會有大突破,而這種改變的跡象已經看到。

 

“台灣年輕世代不乏有志者,願意迎向可以奮鬥的大陸大市場、大空間。我對未來不悲觀,台灣新一代的思維方式不會和民進黨或‘時代力量’一樣,他們會走向應追尋的理想道路。”楊渡説。

 

“關鍵還是要持續在歷史文化上讓兩岸增進了解。”他説,兩岸應更多相互引進出版物,尤其是與近現代史相關的通俗讀本,還可以多合拍涉及台灣史的影視劇和紀錄片。(新華社台北6月20日電 記者 陳鍵興 石龍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