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審慎看待當前台灣社會新現象與民意新變化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18-07-03 09:33:11 | 來源: 華夏經緯網 |
審慎看待當前台灣社會新現象與民意新變化 合成圖
近兩年來,台灣島內社會政治出現一些新現象、新變化,民意與社會輿情也出現一些新變化,值得關注與觀察,但更需審慎看待與評估:是一種暫時的現象與變化,還是長期性的發展趨勢,不能急於或輕意下定論。
最近島內廣泛討論“無色力量崛起”,又出現一次所謂“第三勢力”討論熱。不過,不論是“無色力量”或第三勢力,仍是一種過度炒作的政治概念,像過去一樣,所謂的第三勢力或“無色力量”甚至“中間力量”,依然是雷聲大雨點小,掀不起太大的政治浪潮,依然無法超越藍綠。
新世紀以來,台灣不斷有第三勢力的出現與討論,也不斷有所謂第三勢力前赴後繼的努力,試圖打破藍綠二元政治格局,成為台灣政壇舉足輕重的政治力量,但均以失敗告終。今日島內再次出現所謂旨在超越藍綠的“無色力量”的討論,出現新的政黨或團體,特別是5月5日成立了“台灣左翼聯盟”,企圖超越藍綠,終結所謂的“藍綠惡鬥”(其實並不準確,不是藍綠各打五十大板,問題的核心是民進黨的“台獨”獨霸,要負主要責任),但前景依然不樂觀。台灣藍綠政治結構與矛盾的焦點不是左翼與右翼之爭,不是階級之爭,而是台灣政治定位與兩岸路線之爭。第三勢力或“無色力量”或“左翼聯盟”,如果回避兩岸議題,尤其是回避統獨與兩岸政治定位,強調階級與左右路線之爭,就脫離了台灣社會政治現實,不可能發展壯大,無法改變藍綠二元結構。柯文哲代表的“白色力量”顏色之變與退潮就是又一證明。
目前台灣島內出現的“統升獨降”民意變化與“綠色困局”,並不意味著會轉化為選舉中的理性投票行為,依然無法改變目前“獨強統弱”與“綠大藍小”的政治結構。一方面, “太陽花學運”之後,島內民眾的統獨觀念與立場發生變化,出現“統升獨降”態勢,民進黨執政後這一態勢更趨明顯,但總體上認同或支持統一的比例還遠低於“台灣人”認同或支持“台獨”的比例,特別是74.5%的民眾認為“台灣現況是主權獨立的國家”(2017年4月“趨勢民調”),島內統獨觀念或認同力量還沒有發生質的或重大變化。另一方面,蔡英文執政後,治理能力嚴重不足,政策改革粗糙,爭議巨大,民怨肆起,支持率下降,但台灣整個社會已經綠化,民進黨掌握了龐大的政經資源,開始全方位政策買票,加上善於選舉,因此儘管執政政績不佳,選舉大環境不利,但民進黨依然是最有實力的政黨,國民黨要戰勝民進黨依然困難,目前還沒有其他力量能夠取代民進黨。在年底“九合一”選舉中,民進黨的總體勝率仍高於國民黨,即使國民黨多贏幾個縣市長,台灣島內“綠大於綠”與“綠強藍弱”的格局短期內也很難改變。
台灣民眾對大陸的觀感出現翻轉,好感度首次超過反感度。依6月中旬“台灣民意基金會”公佈的民調結果,台灣民眾對大陸的好感度增加了4.4個百分點,上升到48%;反感度降了3.5個百分點,降為44%。這是一個好的現象,有利兩岸關係的改善與民間交流。但外界卻對同一民調中的另一結果視而不見,即大陸仍位列島內民眾最不喜歡國家或地區的第三位,與以前民調結果並沒有明顯變化。島內媒體對大陸的負面報道與敵對立場依然盛行,“台獨”分裂勢力對大陸的仇視依然嚴重。台灣知名學者、臺“陸委會”前諮詢委員陶在樸撰文指出,通過大數據方式搜索藍綠兩大陣營在網絡世界的相互對抗的負面或叫罵詞頻率發現,其中“支那”一詞出現的頻率近五年搜索熱度平均為24%,僅次於“他X的”25%,依此推算在台灣估計有數十萬人用“支那”代表中國,而且與“支那”最相關的詞是“支那賤豬”。在地區分佈上,北部搜索熱度高於南部(這是我一再強調的台灣問題不在南部在北部的觀點),前六位分別是桃園、新北市、桃園市、高雄市、台中市和南臺市,這也與都市化及人口規模密切相關。不過就發展態勢觀察,這一詞的頻率或搜索度從最高峰的2013年5月到2014年5月的平均27%r持續降為 2017年5月到2018年5月的21%(陶在樸,“綠色光譜消退中,想過的必留痕跡”,台灣《聯合報》,2018年5月29日)。他判斷執政黨的各種失誤或錯誤,綠色光譜的消退還會持久且加劇。
上述民調與大數據研究結果仍然是令人吃驚的。兩岸交流往來近40年,大陸出臺大量“惠臺友善”政策,但台灣民眾仍長期負面看待大陸,即使日前好感度首次超越反感度,但兩者相差僅4個百分點,實在讓人高興不起來,要島內民意出現重大結構性改變,正面積極認識與看待大陸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當前島內本土主義、民粹主義、“排中”現象依然嚴重。以反共為核心建立的“世界自由民主聯盟”及“世盟中華民國總會”在6月8日舉行“2018自由民主論壇”,世盟總會長饒穎奇在開幕式上強調,經濟全球化對於本土認同的優先,造成民粹主義的興起,破壞了自由民主社會的權力結構,台灣雖然努力追求自由民主,但目前仍存在“意識形態治國”、製造族群分化、階級對立與世代仇恨的問題(王寓中,“饒穎奇:本土認同優先,民粹主義興起”,台灣《聯合報》,2018年6月9日)。因此當下的台灣,從上到下依然存在著嚴重的民粹主義、台灣至上主義,“反中”、“排中”現象盛行。蔡英文當局強烈推動“去中脫中遠中拒中反中抗中”政策,不斷通過鼓吹“台灣價值”、“台灣優先”與“台灣主體意識”,操作民粹主義情緒;佔據主導地位的綠營媒體更是不斷炒作“中國威脅論”、“中共打壓論”,製造“中資恐懼論”,指稱“陸資入島”是“侵門踏戶”。台灣島內這一惡劣的社會政治環境至今並沒有改變,甚至更嚴重,這也是兩岸交流近40年來台灣民眾對大陸負面觀感為主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島內民眾對蔡英文當局反民主的倒行逆施沒有出現強烈的批判聲浪與抗議行動。蔡英文上臺執政後,掌握了一切軍政大權與主導了議會,走上了“民主威權道路”:權力極度膨脹,失去民主制衡,干預司法,強化領導人權力,培育親信,任人唯綠唯親,反民主、逆民主事件不斷發生,展現出權力的傲慢。尤其以“臺大校長遴選爭議事件”、“吳音寧不適任爭議事件”、“監察委員”陳師猛要辦“只辦綠不辦藍”法官與檢察官言論事件、民進黨支持“台獨”組織推行“禁挂五星紅旗公投事件”等。然而,島內並沒有出現普遍性的批判聲浪,也沒有發生社運團體聲勢浩大的抗議行動,反而綠營媒體、綠營名嘴與綠營政客還在持續為蔡當局的所作所為護航。
在此情勢之下,我們對島內出現的民眾厭惡藍綠現象(國、民兩黨認同度或支持度大致均為23%)與民意正向變化,要給予肯定,給予重視,但需要審慎冷靜看待,不能盲目樂觀,更不能期待所謂的第三勢力改變台灣政治結構,要充分認識到島內政治的的複雜性,兩岸關係的敏感性,民意的多變性。(作者 王建民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新聞
- 2018-06-28蔡英文又通過外媒放話意欲何為?
- 2018-06-20智庫觀察:唐永紅深度解析兩岸融合發展
- 2018-06-15吳為:島內趨“統”聲音漸強的積極影響
- 2018-06-29蔡英文蓄意對抗大陸的企圖無法逞注
新聞推薦
- 兩岸攜手工程創新 推進綠色低碳發展2024-11-25
- 第四屆海峽兩岸(廈門)青年企業家籃球邀請賽落幕2024-11-25
- 馬龍確定訪台,台灣球迷直呼“請假去看龍哥”!2024-11-25
- 朱立倫強調“中華民族是根、中華文化是本” 馬英九12字批賴清德“新兩國論”2024-11-25
- 青春相約·逐夢燕趙——2024首屆冀臺冰雪嘉年華暨冰雪産業推介會在張家口市舉辦2024-11-25
- 臺胞“首來族”的專屬福利——福建土樓(永定)景區免票之旅盛大開啟!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