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館”折射歷史光影
編輯: 母曼曄 | 時間: 2018-07-06 16:06:49 |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
近170年曆史、有“大館”之稱的香港中區警署建築群,經過10年活化保護工程後,不久前重新開放給公眾參觀。市民從全港各區爭相趕到中環,每日4次的導覽團需提前1個月預約。
始建於1841年的大館,見證了香港社會的變遷。它曾是香港的警署、裁判司署和監獄重地,也是目前香港大型的古跡保護項目之一。一面面展墻、一件件文物、一間間舊房……將大館的轉變和發展娓娓道來,同時也講述著幾代香港人對大館的集體記憶。
佔地1.36萬平方米的大館,地處寸土寸金的香港島中環荷李活道10號,包含前中區警署、前中央裁判司署和域多利監獄等3組法定古跡,共16座歷史建築。
1841年1月26日,英軍從現在的上環水坑口區域登陸香港。同年,英軍在香港興建的第一棟公共建築物,便是大館內的域多利監獄。
曾在大館服務超過8個不同部門的香港警務處前高級警司何明新告訴記者,彼時的域多利監獄中,九成以上是華人囚犯,只有極少數是歐洲籍士兵或水手。在獄中,華人囚犯經常被施以鞭刑,歐洲籍囚犯則可豁免。
“囚室面積不足7平方米,標準配置是一張單人塑膠床、一張單人折疊床,以及如廁設施,但在高峰期內,一間囚室通常要容納3個人,甚至還出現過7人同囚的‘人擠人’現象。”在記者跟隨的導覽團中,講解員小顧特別介紹了曾經囚禁越南領導人胡志明等名人的囚房。
據記載,1931年6月,胡志明在香港被港英政府逮捕,其後一直收監于域多利監獄。逼仄的高墻、縫隙內的藍天、窒悶的囚房、臭魚佐餐的牢飯……域多利監獄的場景,曾出現在胡志明于1961年寫下的回憶短文中。他如是寫道,“囚室面積不值一提,只夠人蜷縮而睡。頭頂有一扇封著鐵枝的半月形窗口,日間僅有些少光線射入……每天囚犯有15分鐘時間在一窄巷中踱步,抬頭只見細如手帕的天空,令人覺得置身井底。”
域多利監獄在2005年底停止運作,2007年10月,時任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局長的林鄭月娥將中區警署建築群活化項目交由香港賽馬會負責,此後,香港賽馬會歷時10年,斥資38億港元進行了修復及保護等工程。據介紹,中區警署建築群活化項目採用了最高的修復標準,除了保留其原有建築風格,還加入不少藝術元素。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日前在大館開幕儀式上説:“從今天起,大館將成為香港一個重要的文化設施,一個年輕人和藝術家聚集之處,一個讓不同年齡段的人們回顧香港歷史之地。”
大館目前實行分階段開放,香港市民只需提前在網上預約就可免費參觀。經過活化的大館,新舊建築之間取得的平衡美收穫本地建築專家的一致好評。為保留原有感覺,監倉部分則延續昔日傳統,不設空調,觀眾可在此感受到囚房“夏酷熱、冬刺骨”的艱苦。
記者參觀時注意到,在所有開放給公眾的空間內都配有多媒體互動裝置,例如二維碼講解、數碼拍攝道具、3D多面展示等,觀眾可通過接觸展品,了解更多歷史。
以目前的重點展覽《大館一百面》為例,館方在建築群中的警察總部大樓內重建了舊時香港中環,將100個不同聲音、故事融入互動展覽,通過動畫、行為藝術、影片及錄音等方式將口述歷史具象化,生動地構建出當年大館內外的原貌。在“行大館”“逛大館”“入店舖”“望中環”及“去茶記”等5個展區內,觀眾可了解到中區警署建築群的歷史歲月及中區老店的興衰變遷。(記者 陳然)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