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成台灣競爭力下滑的一面鏡子

台灣當局近日人事調整,空缺多時的教育部門負責人一職由葉俊榮接任。他將面對棘手的臺大校長遴選爭議。

 

與此同時,台灣輿論近期關注愈發凸顯的高等教育困境,憂心社會競爭力問題。

 

6月10日,在台灣大學2018年度畢業典禮上,不少學生在手機螢幕上打出“還我校長”標語。自前任校長楊泮池去年6月卸任後,這所全臺“第一學府”的“掌舵人”已懸缺一年有餘。

 

其實,今年1月份,曾在“前朝”任職的管中閔在臺大校長遴選中勝出。但當局教育部門拒發校長聘書,要求臺大校長遴選委員會重啟投票並遭到後者拒絕,至今雙方仍處拉鋸狀態。葉俊榮甫獲任新職即表示,直面該起爭議,可結果如何尚需時間檢驗。外界十分關注其如何直面。

 

從潘文忠到吳茂昆,接連兩位當局教育部門主官直接或間接因“管中閔事件”下臺。雖然,民進黨當局一再聲稱秉持中立,但有台灣輿論認為,“管中閔事件”延宕近半年,早已超出所謂管任職獨立董事、赴大陸交流、遭指論文抄襲等技術層面爭議,本質上還在於政黨之爭。

 

臺“中研院”院士郭位近日撰文稱,政治染指教研,臺大校長懸而未決,台灣再次達到“政教不分”的高潮。與愈演愈烈政治干預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台灣各大學國際排名每況愈下。

 

除卻政治因素,教育資源分散,也是台灣高教不斷式微的重要原因。

 

20世紀90年代以來,台灣廣設私立大學,雖增加大學錄取率,卻也導致教育資源稀釋,整體競爭力下滑。數據顯示,大學錄取率常年維持在九成以上,甚至在2017年出現“7分上大學”一事,被媒體冠以“年度笑話”。

 

不久前,4名亞太創意技術學院學生向苗栗地方法院提出申請,要求校方提供必要師資、設備與實習課程,讓他們得以完成學業。在全臺約160所大專院校中,像亞太創意技術學院這樣缺乏基本教學資源的高校並非個案,而這也是台灣高校資源分散的一個縮影。

 

此外,諸如拔尖人才流失、國際化程度不足等也是台灣高教不可忽視的挑戰。然而,不論針對頂尖人才的“玉山計劃”,還是透過設置英語課程、加大境外招生力度,以及嘗試佈局海外分校等致力提升高校國際化水準的努力,短期內均成效平平。

 

高教品質下滑,直接導致大學畢業生競爭力不足。求職難、薪資低,成為擺在台灣學生面前的大難題。當局勞動部門公佈的數據顯示,2017年台灣的大學畢業生起薪為2.8萬元新台幣,不足日本的一半、美國的1/4,但這個數字已是17年來最高值。

 

顯然,高等教育的問題絕非限于高教本身。事實上,高教好像一面鏡子,照出台灣整體競爭力下滑的現狀。今年5月,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公佈《2018年世界競爭力報告》,台灣排在全球17位,落後於中國大陸和香港以及新加坡,這是2009年以來台灣獲得的最差成績。(中新社北京7月13日電  夏守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