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來的繁榮”總是要還的 美國經濟難以繞過“怪圈”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18-07-17 10:24:40 | 來源: 人民網 |
近日,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指出,美國公共債務目前佔GDP的78%,處於二戰結束以來最高水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此前預測,2023年美國國債佔GDP的比例將超過意大利,位列世界第三。對此,IMF敦促美國調整財政政策,確保國債佔GDP之比在可預見的未來逐步下降。
然而,從美國當前的經濟發展形態及經濟政策取向來看,IMF的敦促可能落空:經粗略計算(包含通脹),2008年至今,美國國債增速是GDP增速的約4倍;自2017年9月以來,美國國債增長超過1萬億美元;僅今年2月,美國國債就增長了2150億美元,相當於希臘2017年的GDP。
如此借債後果如何?目前看,美國經濟雖然向好,但仍是“借來的繁榮”。低融資成本、高流動性以及近來改革《多德—弗蘭克法案》以放鬆對部分金融機構的監管等,是支撐經濟指標和股價的關鍵。這是美國政府推基建、大減稅、猛發債等強刺激使然。但美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等先行指標一直是不升反降、連月遞減,這表明強刺激對促進實體經濟發展效果寥寥。
因此,美國金融市場以及經濟繁榮之象繫於國債泡沫托舉起來的“流動性”。流動性長期過剩則經濟過熱甚至泡沫;流動性不足則經濟復蘇就可能終結。這是美國過去40年繞不過的“加息—衰退”怪圈。近來,美聯儲再次加息並打算加快加息頻率。這可能再次引發“加息—衰退”怪圈。
縱觀歷史,美國這一怪圈的“炸彈”並不總是炸到自己,或者並不先使自己受傷。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往往是第一受害者。前段時間,阿根廷出現貨幣危機,土耳其里拉、南非蘭特等也在貶值。鑒此,不少國家都在提前預防,以免再次遭美加息的池魚之殃。據美國財政部數據,19個國家4月減持了美國國債。其動機,不外乎獲得美元,以保本幣穩定。這直接造成美10年期國債收益率罕見觸及3%,一定程度上引發市場恐慌。國際市場上美元融資貴現象浮現,考驗不少國家的抗風險能力。
目前看,想要避開這個怪圈困難重重:一邊是美聯儲回收流動性,一邊是美國政府注入流動性;同時,不少國家還出於自保的考慮拋售美債。那麼,試問美聯儲要怎樣加息,才能保證流動性收縮既有利於防止經濟過熱,又不會導致股市崩盤,還不妨礙政府提振經濟?如果加息不足,經濟勢必過熱;如果貨幣政策收縮過度,或者沒有完全考慮到各國在加息時拋售美債的烈度,金融市場勢必巨震。政策取捨,可謂很難。
美國國債顯然不可能一直這樣瘋長下去,“借來的繁榮”總是要還的。一旦發債戛然而止,或者利率陡然大升,就會引爆美國國債這個“小炸彈”,進而帶動美國私人債務違約,引發股市動蕩,美國經濟可能重陷衰退。(魏 亮)
相關新聞
- 2018-07-17解讀商務部聲明:美將把世界經濟拖入危險境地
- 2018-07-16美聯儲半年度貨幣政策報告:經濟向好支持漸進加息
- 2018-06-15一夜巨震!美聯儲著急打出加息"王炸":中國跟不跟?
- 2018-07-16央視解讀商務部聲明:三問到底是誰"不守法"?
新聞推薦
- 習近平在山西考察時強調 努力在推動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上邁出新步伐 奮力譜寫三晉大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2025-07-08
- 國防部:解放軍有信心有能力粉碎“台獨”分裂幻想2025-07-08
- 國家體育總局出臺《關於支持福建加快建設兩岸體育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措施》2025-07-08
- 以智賦能,以技逐夢!《智繪光谷·CMG世界機器人技能大賽》開賽發佈暨首場機器狗任務賽在武漢舉行2025-07-08
- 國際銳評丨螳臂當車!賴清德“台獨”謬論撼動不了國際社會一中格局2025-07-08
- “七七事變”88週年賴清德當局緘默無聲 台灣輿論:歷史不該被忽視不見2025-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