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宮博物院:那一派直抵人心的“中國風”

在台北駐點採訪,故宮博物院是記者每次必然會光顧的地方。或是採訪各色展覽活動,或是陪同親友參觀遊覽,又或者根本沒有什麼任務,只為在那中式庭院裏走走看看,感受那濃郁醇厚的“中國風”,和千年中華文化瑰寶的獨特魅力。

 

新任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上任伊始“雄心勃發”,宣稱任內將推動“故宮台灣化”,迅即引爆島內批駁聲浪。台北故宮博物院之所以被冠以“故宮”之名,其來歷兩岸中國人無不知曉。兩岸兩個“故宮”,藏品同出一源,其中國文化的基因和底色無以篡改、塗抹,也不可分割。新院長輕率放言,怕是低估了此事的難度。

 

台北故宮博物院位於台北市士林區,1965年落成,在風光秀美的外雙溪依山而建,巧妙地借助了中國古代山水畫之意境。其宮殿式建築倣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那古樸、典雅、氣派的傳統中式風格,往往令來自大陸的遊客産生強烈的似曾相識感。2015年在嘉義開館的“故宮南院”,建築設計也是從中國水墨畫濃墨、飛白和渲染三大技法中借得靈感,其獨特的弧形墻面隨光線變化萬千,呈現“龍翔雲端”的中國意象。

 

豐富、精彩、珍貴的館藏,使台北故宮博物院聞名於世,吸引著研究者、參觀者紛至遝來。近70萬件文物,無一不是中華文化瑰寶。以玉器為例,藏品遠有新石器時代的玉璧、玉圭、玉璜,近有備受遊客追捧的清代“翠玉白菜”,總數逾5萬件。圖案形制的變化、雕刻工藝的精巧,完整勾勒出一部刻在玉上的中華文明史。書畫、典籍、陶瓷、青銅器……各門類藏品亦無不如此。漫步台北故宮博物院,仿佛徜徉于中國歷史長廊,五千年中華文明的清晰脈絡與深厚底蘊直抵人心。

 

台北故宮藏品的由來,本身就代表了兩岸中國人割不斷的親情血脈。故宮博物院成立於1925年。因為清朝覆滅,曾被尊為紫禁城的龐大宮苑更名故宮,意為“前朝的宮殿”。皇家收藏的稀世珍寶,隨著博物院成立成為全體中國人共享的文化財富。抗戰時期,為保護故宮藏品不被日軍鐵蹄踐踏,一群“故宮人”挺身而出,歷經艱險輾轉大半個中國,用生命守護這批國寶。之後,一部分故宮珍藏渡過海峽,來到寶島,在台北安家,成為台灣同胞親近、學習中華文化的“特殊課堂”。台北故宮博物院不僅涵養了眾多知名學者、作家、藝術家,如今依然是莘莘學子校外教學的首選之地。

 

流連在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展廳、回廊,崇敬、嚮往之情在心底油然而起。你會屏住呼吸、放慢腳步,用心去感受華夏古老文明的深沉脈動。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專注地駐足觀賞,讚嘆毛公鼎的古樸精緻、汝窯天青釉瓷的稀世之美、歷代書畫名家真跡的氣度風範……

 

為了讓古老文明更好地走進現代人心裏,台北故宮博物院做過很多讓文物“活起來”的嘗試。以與清朝乾隆皇帝有關的藏品為例,該院曾採用聲光電科技設計出一場“乾隆潮”新媒體藝術展,對清高宗的藝術品位進行全新詮釋;也曾從現代品牌設計角度梳理乾隆賞鑒文物,推出“品牌的故事——乾隆皇帝的文物收藏與包裝藝術特展”。該院多年以“藝術與生活相結合”理念發展文化創意事業,“朕知道了”膠帶紙等頗具中華文化特色的文創商品,至今熱銷海內外。

 

2008年以來,隨著兩岸交流興起,台北故宮博物院與北京故宮博物院翻開了交流合作的歷史新頁,共同傳承中華文化的“大手筆”接連登場。“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富春山居圖》“合璧”等兩岸聯展廣受讚譽,頻頻成為兩岸文化界乃至全球文化圈關注的熱點。

 

然而,兩岸中國人也痛心地看到,文化交流的熱潮在民進黨上臺後戛然而止。在當局“去中國化”的政策佈局下,台北故宮博物院新任院長喊出“故宮台灣化”,其實不足為奇,以政治屠戮文化本就是民進黨和“台獨”勢力慣用的手段。

 

島內有識之士指出,“故宮台灣化”的實質是將中華文化與台灣文化割裂開來、對立起來。正如兩個故宮博物院的藏品同根同源,台灣文化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綿延存續得益於中華文化深厚傳統的滋養,這是否認不了的事實。“青山一道同風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台北故宮博物院傳承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根脈,記錄著兩岸中國人共同的歷史記憶,蘊含著中華民族的魂魄風骨,那一派直抵人心的“中國風”,是任誰也改變不了的。(新華社北京7月20日電記者趙丹平 趙博 陳鍵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