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週年 中日兩國需相向而行
編輯: 母曼曄 | 時間: 2018-08-20 09:46:11 |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8年5月9日,李克強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舉行會談。圖為會談前,安倍晉三在迎賓館廣場為李克強舉行隆重歡迎儀式。新華社記者 龐興雷攝
《日本經濟新聞》報道,今年恰逢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署40週年,同時也是中國走上改革開放道路40週年的節點。中日以經濟為紐帶,聯繫日益深化,正在迎來進入合作時代的好時機。
日本《讀賣新聞》報道,在中國加速崛起的過程中,中日國際地位發生了變化。構建穩定關係的重要性也進一步增加。在雙邊關係的節點之年,必須謀求建立互信。為了實現中日已經形成共識的“戰略互惠”,除了雙邊議題之外,還要在一些國際性問題上積累務實合作。借中國主導的廣域經濟圈構想“一帶一路”推動合作或將成為實現戰略互惠的試金石。
美國《外交官雜誌》刊文稱,2018年是中日簽署“和平友好條約”40週年,兩國似乎都有意利用週年紀念來實現和解。在談到雙邊關係朝著積極方向轉變時,中日領導人都深表同意。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刊文稱,1978年條約締結40週年這一事實本身就很重要,這足以成為北京與東京梳理整個雙邊關係、促進其基於實用主義的發展的充分理由。因為正是兩國領導人從實用主義出發,才讓及時“破冰”並成功開展經貿合作成為可能,儘管仍在一些政治問題上存在分歧。
《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簽訂對中日關係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條約用法律的形式明確了中日兩國關係發展的基本原則與方向,為中日關係沿著和平友好的軌道發展奠定了重要的法律基礎。
正值條約簽訂40週年,兩國關係發展迎來一次重要契機。重溫條約精神,回到中日關係的“原點”,將有助於為中日關係解困,克服政治、經濟、社會交往中的各種障礙,推動雙邊關係進一步發展。
2017年5月開始,中日關係出現了緩和跡象。今年春天,中國總理李克強又成功訪問日本,中日開始朝著確保兩國關係不脫離正常軌道、行穩致遠的方向在發展,出現中日關係改善的良好勢頭。
中日關係改善,既源於國際形勢的變化,同時又是雙方外交政策調整的結果。一方面,美國推行單邊主義政策,特朗普發動對多國的貿易戰,造成世界範圍內的緊張局勢。這是中日兩國關係改善的客觀環境。一方面,中日關係改善的關鍵因素仍是中日兩國對外政策的調整,尤其是日本外交政策的調整。安倍政府對華政策的轉變,在中日兩國關係改善中起了主導作用。
當前,中日關係總體平穩。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在歷史認識問題上,日本社會輿論中仍存在一些不和諧之音。日本某些媒體甚至是某些政府部門,在中國的南海政策等海洋政策上仍存在不適當的言論,試圖通過炒作南海問題給中國施壓。這些個別的不和諧之音與從去年春天以來兩國關係改善的總體趨勢是相悖的。
中日關係的進一步發展需要日本政府的誠意與切實行動。政治方面,日本政府應該講信用,少玩“花招”;經濟方面,日本則應該通過切實的經濟舉措來推動兩國經貿發展;社會文化方面,應擴大中日民間交往,推動人文交流。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間交往將有助於中日真正實現和解。
日本應該拿出真心誠意,與中國相向而行,從大局出發,切實推動兩國關係朝著和平友好的方向發展。目前來看,安倍政府的對華政策大體上符合中日關係改善的大趨勢,但仍需“不開倒車,不走回頭路”,保持政策的持久性與穩定性。
中日關係對東亞地區的穩定發展意義重大。作為東亞地區的大國,中日穩則東亞穩,中日繁榮發展,東亞則有光明未來。中日友好則關係到整個東亞地區人民的福祉。
不後退,不動搖,與中國相向而行,共同面對問題,共商解決辦法,中日兩國關係的前途就會一片光明。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 高洪
王晴 採訪整理)
新聞推薦
- 兩岸産業交流對接系列活動在江蘇舉辦2024-11-22
- 事關中國和東盟 這個論壇首次“亮相”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2024-11-22
- 中國同巴西、南非、非盟共同發起開放科學國際合作倡議2024-11-22
- 【圖解】從多個“首次”看中國經濟企穩回升2024-11-21
-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在蘇州舉辦臺商座談會2024-11-21
- 台北多輛公交車登出大幅廣告 要求廢除2019版課綱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