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藎忱渠”獲評“世界灌溉工程遺産” 湖北省“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喜添世界名片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18-08-22 16:25:31 | 來源: 中國台灣網 |
“藎忱渠”紀念碑。(湖北省宜城市臺辦 朱四新 攝)
近日,2018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國際評審結果在加拿大揭曉,分屬湖北宜城和南漳兩地的“藎忱渠”被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填補了湖北省世界灌溉工程遺産空白,也為湖北省“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增添了一張靚麗的世界級文化名片。
張自忠,字藎忱。“藎忱渠”又名“白起渠”,始建於西元前279年,是戰國時期秦將白起攻楚國鄢城(即別都楚皇城,今宜城市鄭集鎮皇城村地域)時,在蠻河武安鎮立碣壅水、引水圍城作戰而開鑿的一項軍事工程,故名“白起渠”,距今已有2297年曆史。秦滅楚後,宜城在歷史上曾4次試圖修復白起渠用於農田灌溉,但均未成功。1939年,國民革命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奉命率總部駐節宜城,負責漢水對日防線。期間,張自忠將軍親率官兵和當地百姓一起,再次對白起渠進行大規模的修復工程。1940年5月16日,張自忠將軍在宜城長山與日軍作戰中壯烈殉國,白起渠修復工程未能竣工。1949年後,中央撥付專款,宜城和南漳兩地共組織4萬民工參與白起渠修復工程。1953年4月15日,白起渠修復通水,灌溉宜城和南漳共30萬畝農田。白起渠蜿蜒49.3千米,因此也稱為百里長渠;當地人們為了懷念張自忠倡導和主持修復白起渠的善舉,又親切地稱白起渠為“藎忱渠”。
張自忠將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犧牲在戰場級別最高的將領,也是中國海峽兩岸民眾都敬重的民族英雄。1991年,宜城建成張自忠將軍紀念館;2015年,宜城建成張自忠將軍殉國處紀念園;2016年10月,宜城市張自忠將軍紀念館(紀念園)被命名為湖北省“海峽兩岸交流基地”,“藎忱渠”是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台灣網8月22日宜城訊 中國台灣網湖北省宜城市臺辦通訊員 朱四新)
“藎忱渠”鄭集段。(湖北省宜城市臺辦 朱四新 攝)
相關新聞
- 2018-08-10雲南龍陵松山抗戰遺址被設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 2018-06-27國臺辦: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總數已達66家 其中新設6家
- 2015-02-13【陜西】黃帝陵成為西北首家“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 2015-01-16【福建】“客家家訓館”吸引台灣遊客
新聞推薦
- 習近平復信中國丹麥商會負責人2025-05-15
- 外交部:中方決定不同意台灣地區參加今年世衛大會2025-05-15
- 國防部:賴清德歪曲二戰歷史 背叛民族令人不齒2025-05-15
- 2025海峽兩岸新媒體産業發展研討會在滬舉行2025-05-15
- 首個太空計算衛星星座成功入軌 中國星座點亮“AI”星雲2025-05-15
- 三支侵華日軍細菌戰部隊成員信息文件公開展示2025-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