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者教師反對新修高中歷史課綱 呼籲挽救下一代

臺當局教育主管部門“課審大會”日前通過高中歷史課綱,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的架構下討論”。22日,多位台灣史學、教育學專家和教師表示,為捍衛與挽救台灣下一代免受這種違反史學與教育原則的毒害,對新修課綱將堅決反對到底。

 

台灣現行高中歷史課綱分成台灣史、中國史及世界史等三部分,明年上路的12年課綱則改為台灣史、東亞史及世界史,中國史不再單獨存在。

 

台灣文化與教育研究學會22日在台北主辦“反去中國化歷史課綱記者會”。與會學者專家及教師代表認為,這份提綱的初心與發想,就是要斬斷台灣與中國歷史、文化與民族的關係,企圖從量變到質變,有計劃地清除中國史在台灣學子的集體記憶。

 

台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兼任教授潘朝陽指出,這本質上就是在搞“去中國化”的歷史,要讓年輕人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或逐漸忘記自己是中國人。他認為,專家學者與教師及社會大眾要努力撥亂反正,讓青年回到“天然中國人”的身份。

 

吳鳳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楊志遠説,讓歷史臣服於政治之下,將對台灣未來發展産生深遠影響。“掐史”教育會導致對立和仇恨,時空錯失是對歷史教育的重大傷害。對這些問題有警惕的人,都要好好深思。

 

他表示,希望回歸到正確的史實,用正確的史實教育下一代。並強調,史學家應該捍衛“史權”,不能昧著良心講不符合史實的東西,也不應該隨著權勢起舞。

 

台中二中歷史老師伍少俠強調,要把中華文化和中華歷史當做基底,如果沒有基本的文化和歷史脈絡基礎,很多學問容易是片段、主觀或意識形態化的。

 

他認為,這次新修歷史課綱,內容上是為了摧毀台灣民眾與中國歷史文化間的關聯而設定的,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用了“多元”“思辨”“價值判斷”等漂亮名詞來包裝,事實上是把歷史知識膚淺化、片面化和意識形態化。

 

臺大校友會副主席張凱鈞博士表示,放任新歷史課綱上路,將使台灣年輕人不知不覺間未來都被政客操持。他希望孩子們能受到正常的歷史文化教育,也呼籲台灣青年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要被政客操弄斷送自己的未來。

 

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教授吳昆財則指出,這是一份急就章的課綱。因為充滿著政治算計,所以倉促,故而造成其後的教科書必定粗糙不堪。如此惡性循環,如何期待歷史教學現場的老師與學子們,都産生良好的歷史情境?

 

在持續約兩個小時的記者會上,台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張崑將、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徐泓、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暨研究所教授蘇子敬、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理事長段心儀等也表達了對新修高中歷史課綱的反對與批評意見。(中新社台北8月22日電  記者 邢利宇 楊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