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步入新征程後的變與不變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8-09-17 10:49:16 | 來源: 中新社 |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在16日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的2018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專題研討會上,多位與會人士闡釋了新階段中國改革的“變”與“不變”。
中國繼續堅持改革開放的決心不會變。
“中國過去40年快速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未來中國發展也必須堅定不移地依靠改革開放。”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説。
中國完善産權和要素市場化的改革方向也不會變。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表示,所謂改革,一是要建立激勵機制,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二是要讓市場決定資源配置。過去40年中國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一大原因就在於協同推進産權制度和市場化改革。今後,中國仍將以完善産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推進改革。
按照中共十九大報告的部署,經濟體制改革要實現産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
楊偉民稱,下一步中國將完善國企和民企産權制度,廢除對民企歧視性的法律、政策和監管。同時,中國將繼續深化財政、金融、投融資體制等改革,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
改革的大方向不變,但側重點將因經濟發展階段不同而有所變化。如果説此前改革重點在於“打破束縛”,今後或將更關注“深挖潛力”。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蔡昉認為,以往中國擁有大量支撐經濟高速增長的條件,如勞動力供給充分、儲蓄額和投資回報率高等,只要把這些有利因素解放出來,就能實現高增長目標。但當前中國人口紅利逐漸衰減,支撐經濟增長的傳統動力弱化,必須找到新增長源泉。因此,下一步改革要致力於提高潛在增長能力。
蔡昉建議,今後供給側改革應包括以下幾項內容:改善勞動力供給和配置;在教育和培訓領域進行大幅度改革,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和教育水準;減輕企業負擔和創業成本,對創新型企業給予更多信任和支持等。至於需求側改革,應構建成熟的細分消費市場,改善收入分配,讓消費傾向更強烈的社會階層進一步擴大消費,以支撐經濟增長。
在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看來,下一階段中國改革開放要思考如何進一步發展民營經濟,為民營經濟創造更好營商環境。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推動自主創新,讓市場充分發揮作用,使經濟更具活力。
改革的心態可能也要有調整。
用蔡昉的話説,當前中國“最大的政策風險就是刺激經濟”,即在潛在增長能力已經下降的情況下,仍對經濟抱有高增速預期,每遭遇波動就努力通過投資刺激增長。這不僅會導致金融和生態環境方面的風險,也會妨礙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
決策層對此已有清醒認識。高層日前明確表示,中國發展到今天,“不能再走過度依賴投資或靠財政抓幾個項目那种老路了”,必須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這是頂住經濟下行壓力的主要辦法。(中新社北京9月16日電 記者 李曉喻)
相關新聞
- 2018-09-17迄今規模最大夏季達沃斯將臨 探尋最為“吸睛”的中國元素
- 2018-08-29中國的改革開放惠及了本國和世界
- 2018-08-24去新疆 穿越古今絲綢之路
- 2018-08-24李克強:推動西部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再上新臺階
新聞推薦
- 習近平春節前夕赴遼寧看望慰問基層幹部群眾2025-01-26
- 讀懂中國經濟的韌性和底氣2025-01-26
- 澳門:金蛇賀歲喜迎春 節慶燈飾點亮街巷2025-01-26
- 兩岸同胞共迎新春系列活動在粵閩舉行2025-01-26
- 冰雪元素拉滿 第九屆亞冬會開幕式進行首次全要素綵排2025-01-26
-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赴廣東、福建看望慰問臺商臺胞2025-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