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一號”圓滿完成48航次第一航段科考任務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18-09-20 10:11:24 | 來源: 央視網 |
圖為“大洋一號”即將靠港(寧晶 攝)
圖為“大洋一號”科考人員(寧晶 攝)
記者日前從自然資源部了解到,9月16日,執行中國大洋48航次任務的“大洋一號”船靠港舟山補給,並進行第一、二航段交接。本航段實際海上作業48天,航行近6000海裏。
據了解,本航段取得了5項主要進展和成果:
完成了“海龍III”ROV的試驗性應用。“海龍III”在西北太平洋蘇達海山成功實施了5個潛次,採集到結殼和結核樣品6.53kg,以及海綿、海百合、紅珊瑚等6類生物樣品,觀測到生物個體1280余項。結果表明,“海龍III”ROV具備在全球深海海底開展常規科學調查的條件和能力。
完成了“海龍11000”ROV的6000米級試驗。“海龍11000”最大潛深5630米,完成了七功能機械手釋放標識物,水下作業時間長達13小時。試驗過程潛器狀態穩定,功能正常,具備了後續開展6000米以淺試驗性應用的條件。
分析了蘇達海山的地質特徵。通過多波束、地質取樣等分析了蘇達海山的基本地質特徵:其屬於尖頂海山,山頂以岩石和結殼為主,幾乎沒有沉積物覆蓋;北側山坡碳酸鹽補償深度約4500米左右;在北側山坡的表層的鈣質軟泥中發現了1.8Ma已經滅絕的盤星石(discoaster)。
調查了海山環境及生物多樣性。初步發現蘇達海山山頂至山麓巨型底棲生物的種類組成和分佈有明顯差異;在海山西北側山脊上發現了較大面積的海綿場和珊瑚林。
完成海面漂浮垃圾、海鳥分佈等綜合觀測。通過觀測發現,在中、日、韓三國附近,漂浮垃圾密度明顯高於其他區域;漂浮垃圾密度呈現出由沿岸向大洋逐漸降低的趨勢。
此外,本航段22條樣線共記錄鳥類200余只,定點觀測記錄海鳥100余只,可明確鑒定的種類為15種,約佔本海區遠洋性鳥類的25%。(央視記者鄭天皓)
相關新聞
- 2018-09-20天津將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四大優勢
- 2018-09-20人工智能正在加速“擁抱”實體經濟
- 2018-09-20商務部部長鍾山:中國開放力度會更大、水準會更高
- 2018-09-20我國成功發射兩顆北斗三號衛星 首次裝載國際搜救組織標準設備
新聞推薦
- 習近平在山西考察時強調 努力在推動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上邁出新步伐 奮力譜寫三晉大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2025-07-08
- 國防部:解放軍有信心有能力粉碎“台獨”分裂幻想2025-07-08
- 國家體育總局出臺《關於支持福建加快建設兩岸體育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措施》2025-07-08
- 以智賦能,以技逐夢!《智繪光谷·CMG世界機器人技能大賽》開賽發佈暨首場機器狗任務賽在武漢舉行2025-07-08
- 國際銳評丨螳臂當車!賴清德“台獨”謬論撼動不了國際社會一中格局2025-07-08
- “七七事變”88週年賴清德當局緘默無聲 台灣輿論:歷史不該被忽視不見2025-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