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臺“保生文化”交流連民心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8-10-08 10:33:21 |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
“保生文化”一直是兩岸民間尤其閩臺交流的熱門話題。日前,世界保生大帝廟宇聯合會第一屆第二次會員大會暨戊戌年秋祭大典,于台中大甲區澤安宮舉行,兩岸三地近200家廟宇、3000人共同參加活動。台灣廟宇執事人員指出,兩岸保生大帝信仰同宗同源,未來每年都要聯誼,維繫這份血緣情緣。
追思先祖 祈願平安
世界保生大帝廟宇聯合會於今年1月成立,兩岸及港澳、東南亞地區共400多家廟宇加入,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保生大帝信仰聯合組織,總會長為台灣台南學甲慈濟宮董事長王文宗。大陸廈門青礁、漳州白礁、泉州花橋等3大保生大帝祖廟並列為榮譽總會長,此次也都派員前來。
保生大帝的原型乃是北宋年間一位民間醫者,本名吳夲,生於福建。他醫術高超、品德高尚,深受鄉民愛戴。去世之後,閩南鄉民在吳夲家鄉漳州白礁村為其立祠塑像,尊為“醫神”“吳真人”,後世朝廷敕封為“大道公”“保生大帝”。歷代帝王多為其追賜封號、擴建廟宇,保生文化從閩南逐漸傳開,明清之時傳到台灣。
台南學甲慈濟宮是一座有著357年曆史的古廟,其所供奉的保生大帝像已有800餘年歷史。王文宗向記者介紹,當年鄭成功收復台灣時,民眾將神像從福建白礁慈濟宮請出,隨軍渡海至台南,立廟祭拜,自此保生文化在台灣落地生根。
王文宗説,早期台灣自然條件惡劣,瘴氣四起,從福建渡海來臺墾荒的先民既遭瘟疫疾病之害,又要忍思鄉之苦,保生大帝便成了他們在困難環境中的精神寄託。
如今,台灣各地民眾仍然年年舉行各類保生文化祭祀活動,既是祈願健康平安,也是感念從大陸來的先民們為台灣早期開發作出的巨大貢獻。
血濃于水 割捨不斷
保生大帝以醫德醫術為後世景仰,被視為中醫在台灣的象徵。廟宇裏常有供信眾占卜的擲簽,台灣各地保生大帝廟裏的簽,有不少就是藥簽。今年的秋祭大典活動中,一項重頭戲便是請兩岸和港澳的專家舉行中醫講座,科普中醫知識,傳播中華文化。
作為台灣歷史最悠久的民間信仰之一,保生大帝祭祀活動還承載了大量閩南地區傳統習俗,如“放火獅”“布袋戲”“過火”等。本次秋祭大典也舉行了精彩的傳統習俗表演,各式陣頭綿延數公里長,鞭炮聲不絕於耳,街道因此非常熱鬧。
在秋祭大典現場,記者遇到台中大甲澤安宮的理事長薛秋雄。他説,他的祖先從福建而來,自己是台灣第四代。他告訴記者,大甲澤安宮已有195年曆史,保生文化深入大甲地區民心。這回主辦會員大會暨秋祭大典,讓他看到很多兩岸的新老朋友,極為高興,這種血濃于水、香火傳承不分彼此的親緣,是無論如何也割捨不斷的。
交流熱絡 親緣愈厚
“秋祭大典是保生文化的重要部分,適逢第二次會員大會召開,兩岸及港澳地區廟宇熱烈響應,見證了保生大帝慈悲仁愛的精神。”王文宗相信,兩岸血濃于水,血緣親緣不會斷絕,未來會員大會還將繼續,這樣的聯誼能讓兩岸親緣愈加深厚。
來自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的詩浦慈濟宮主任嚴福林告訴記者,兩岸保生大帝慈濟宮交往頻繁,很高興能獲邀來台灣參加會員大會,這回詩浦派了9人前來,晉江寶來庵、廈門市青龍宮等供奉保生大帝的廟宇,也都有派員全程參加,合計有20家大陸宮廟與會。
廈門市林後青龍宮理事長陳世明説:“保生慈濟文化是我們閩南以及台灣地區共同信仰的民間文化,兩岸之間關於保生文化的交流不斷,還建立了秋祭大典這樣的平臺,目的就是為了加強兩岸之間的聯繫互相交流、增進友誼,使保生慈濟文化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本報台中大甲電)
相關新聞
- 2018-08-15賞名山大川訪朱子故里 兩岸學生文化之旅建起聯絡紐帶
- 2018-06-27以志為媒 兩岸同心——《閩臺曆代方志集成》在臺首發
- 2018-05-18探訪千年古剎三平寺 閩臺文化血脈相承的歷史見證
新聞推薦
- 兩岸攜手工程創新 推進綠色低碳發展2024-11-25
- 第四屆海峽兩岸(廈門)青年企業家籃球邀請賽落幕2024-11-25
- 馬龍確定訪台,台灣球迷直呼“請假去看龍哥”!2024-11-25
- 朱立倫強調“中華民族是根、中華文化是本” 馬英九12字批賴清德“新兩國論”2024-11-25
- 青春相約·逐夢燕趙——2024首屆冀臺冰雪嘉年華暨冰雪産業推介會在張家口市舉辦2024-11-25
- 臺胞“首來族”的專屬福利——福建土樓(永定)景區免票之旅盛大開啟!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