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貿城鎮:因改革開放而興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8-10-29 16:55:34 | 來源: 人民日報 |
西藏普蘭縣內的邊貿市場。本報記者 袁 泉攝
巴瓊在他經營的店舖裏忙碌。本報記者 袁 泉攝
雲南磨憨“趕擺”的場面。資料圖片
雲南磨憨鎮一景。資料圖片
“像我這樣做邊貿生意富起來的人可多了”
“這是整個市場最便宜的藏紅花,成色很好,一盒35元,整包買還有優惠……”今年39歲的尼泊爾人巴瓊用流利的漢語招呼著好幾撥客人。他在普蘭縣的邊貿市場開了一家面向遊客的工藝品和特産商店,時值旅遊旺季,既當老闆又當店員的他,一邊拿著計算器和顧客討價還價,一邊打包、收款、發快遞,忙得不亦樂乎。
普蘭縣位於西藏自治區阿裏地區東南部,與印度、尼泊爾接壤,是中國12個三國交界縣之一。作為中國、印度、尼泊爾三國邊民往來交流的重要通道,普蘭自古以來就是邊貿重鎮,1992年被評為國家一級沿邊開放口岸。
從拉薩出發到普蘭,走公路大約要1300公里,穿過蒼茫的羌塘草原,越過人跡罕至的高山和戈壁,駕車兩天才能抵達海拔近4000米的普蘭縣城。巴瓊的小店就開在縣城最熱鬧的邊貿市場裏。雖然邊貿市場規模不大,但鱗次櫛比的店舖,充滿異國風情的服裝鞋帽、紗巾披肩、香水香料和木碗等工藝品,加上往來其間的香客、背夫和各地的旅遊者,使這裡頗有國際化小城的風韻。
“2017年,全縣邊民互市貿易總額約2000多萬元人民幣。目前,邊貿市場內的外籍商戶有357戶,大多數來自尼泊爾,從業人員超過1000人。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邊貿市場越來越興旺,每年6—11月能吸引大量的遊客,這也帶動了普蘭本地的商業繁榮和充分就業。”普蘭縣商務局局長強久卓瑪説,與1995年前後只有幾十家商鋪、零零散散的邊民互市相比,現在的變化翻天覆地。
巴瓊的家鄉在尼泊爾胡木拉區扎木斯縣,從1993年到普蘭後,他就一直以邊貿為生,生意從小做到大,在普蘭當地頗有名氣。“去年,店裏的利潤有幾十萬元,而這裡的房租一年只要數千元。每天進口的商品總值不超過8000元就可以免稅,即使超過的話納稅比例也不高。”巴瓊告訴記者,他現在的生活得益於中國邊境貿易的優惠政策。“在尼泊爾,像我這樣做邊貿生意富起來的人可多了!”
巴瓊是普蘭邊貿快速發展的見證者。巴瓊一邊給剛進店裏的客人倒甜茶,一邊講述來中國創業的故事。
1993年,他和父親第一次來到中國的普蘭縣。“當時趕著40多只羊,羊馱著紅米和一些木制品到普蘭交易,再從普蘭馱回鹽,這也是尼中之間自古就有的‘鹽羊古道’。那時候普蘭口岸的路還沒有修通,普蘭老百姓也只有一兩家有車子,車費貴,租不起。尼泊爾商人得趕著羊翻山越嶺,走許多天才能到普蘭的邊貿交易點,晚上只能住在山洞或帳篷裏。”巴瓊説,“後來中國政府新修了邊貿市場,我們做生意的條件就一步步改善了。那時,我們一年的收入差不多有4000元人民幣。”
“近幾年,中國這邊路也通了,電也有了,條件越來越好,中國政府還把邊貿交易點搬到新縣城。現在從口岸到縣城拉貨,可以隨時雇到車子。”説起中國邊貿政策給中尼邊民生活帶來的變化,巴瓊有著最切身的感受。“以前只能做點鹽羊交易,現在經營的是藏紅花、木碗、毛毯、銅器擺件、珊瑚、蜜蠟、綠松石等,生意越來越好了。”
普蘭縣雖然海拔高,但因為一條孔雀河穿城而過,形成了相對濕潤、降水豐沛的小氣候。從縣城出發10公里左右,就來到了邊境上的斜爾瓦村,中尼9號界樁的另一側就是尼泊爾的雨莎村。隔河望去,雨莎村裏一排排屋舍正在建設中,從普蘭採購的空心磚等建築材料被源源不斷地運往建築工地。
“上來(到普蘭)的時候拉些尼泊爾特産,下去(回尼泊爾)的時候買點食品和日用品。現在靠近普蘭的尼泊爾各縣,包括糧食、副食、服裝、鞋帽等,幾乎都是從中國採購的。靠邊貿生意,尼泊爾邊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巴瓊告訴記者,他現在最關心的是孩子的未來,“我盼望以後尼泊爾和中國的生意越做越好,孩子們有更好的未來。”
更多的邊貿合作形式正在醞釀。阿裏地區農作物種植成本高、運距長、運費貴,所以物價也高,一斤青椒六七塊錢,到了冬季最高賣到20塊錢。而尼泊爾處於喜馬拉雅山脈南麓,受印度洋暖濕氣流影響,氣候條件非常好,勞動力價格相對較低,閒置土地面積較大。“如果中尼進行農業合作,普蘭縣的農業示範基地可以為尼泊爾農戶提供農業種植培訓,幫助尼泊爾增加農産品種植面積和産量,這些農産品銷往中國國內,至少能滿足普蘭縣所在的阿裏地區30%—40%瓜果蔬菜的需求,同時降低普蘭的蔬果價格。”普蘭口岸管委會主任蒲東説:“邊貿合作有需求,只要從雙方百姓的關切出發,咱們普蘭口岸的發展、老百姓的日子肯定都越來越好!”
“和老撾親戚常來常往,一起過好日子”
從昆明出發一路向南,約8個小時的車程,便可抵達雲南最南端的陸路口岸——動臘縣磨憨鎮。這條路是著名的昆曼公路(昆明到曼谷)國內段。磨憨與老撾北部豐沙裏、動賽、南塔三個省接壤,中國老撾磨憨—磨丁經濟合作區就在磨憨鎮境內。磨憨口岸是中國通向老撾唯一的國家級陸路口岸,也是通往東南亞最便捷的陸路通道。
在磨憨,每月兩次的“趕擺”熱鬧得很。“趕擺”,在當地就是趕集的意思。在磨憨的國際趕擺場裏,隨處可見老撾産的蔬菜、糧食,泰國産的水果,還有一些東南亞的農産品和草藥。李有福的攤位就在這裡。她是老撾南塔人,在磨憨“國際趕擺”已經13年了。
“一次趕擺能賣出差不多2000元人民幣的貨。”李有福能説一口流利的漢語,平時不趕擺的日子,她和女兒在磨憨賣些早點和水果,一個月下來收入也有四五千元人民幣。每天白天擺攤賣貨,傍晚休息時就到口岸社區跳廣場舞,交了很多中國朋友。
李有福回憶,剛來磨憨趕擺時,當地連個像樣的市場都沒有,人也比現在少得多。從1992年被中國國務院批准為國家一類口岸起,這個邊境小鎮的變化日新月異。
昆曼公路自2008年正式建成通車以來,極大促進了沿線國家的人員往來和經貿發展。2017年,磨憨口岸出入境50多萬輛車,進出貨物近350萬噸,對外經濟貿易總額有20多億美元。據口岸工作人員介紹,進出口貨物中大部分是農産品,比如玉米、大米、薏仁米等,僅香蕉一項價值就達40億元人民幣。
與李有福一樣,磨憨人張衛東也是做中老邊貿生意的,他把中國的農業合作社開到了老撾。“一畝老撾蔬菜拉到國內銷售,産值2000元人民幣左右,比當地人原來在老撾種糧食增收1000多元。”感受到商機,3年前,張衛東所在的興農合作社到老撾發展豆角、辣椒種植,從300畝地做起,今年已有4000畝蔬菜基地。
合作社成功地帶動了1000多戶老撾農民增收。當地很歡迎中國合作社的到來,出臺了進口農資和出口蔬菜免稅的政策。“中老之間貿易合作越來越便利,我們合作社看準了工業辣椒項目,準備大幹一場。”張衛東説。
邊民互市貿易發展越來越好,中老兩國人民的交往也越來越多。如今在動臘縣,越來越多的來自老撾、緬甸的“小留學生”在這裡的中小學就讀;去年動臘還舉辦了中國、柬埔寨、老撾、緬甸和泰國“五國村長論壇”;中老邊境已建成4個生物多樣性聯合保護區……
“我的‘國際親戚’特別多。”磨憨鎮磨整村傣族村民波糯香説,當地因為邊貿、通婚等原因,許多人都有“國際親戚”。親戚們可能國籍不同,但是語言和習俗是一樣的,“還都用微信”。“國內這邊種什麼收成好、賣得好,老撾那邊就種什麼。我們過潑水節,家裏有個什麼事,都會請老撾的親戚過來,一撥手機就搞定了。”波糯香説,如今路修得好,走親戚也方便多了。“以前要走5個小時,如今開私家車過去不到一個小時。”
中國的周邊外交理念是親誠惠容。當被問起如何理解這一理念時,波糯香説:“我覺得就是和老撾親戚常來常往,一起過好日子。”(本報記者 袁 泉 徐元鋒)
相關新聞
- 2018-10-26藏語電影《阿拉姜色》中國國內院線同步上映
- 2018-10-29一位臺商6張照片中的改革開放40年
- 2018-10-29改革開放40年 聽聽臺胞怎麼説
- 2018-10-26香港15位個人及企業獲頒改革開放40週年積極貢獻獎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