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百家臺企亮相進博會 臺媒:即使沒有邀請函也要來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8-11-06 15:21:48 | 來源: 參考消息網 |
11月5日,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正式在上海開幕。
作為“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全球對進博會的期待早已寫在了外媒近段時間鋪天蓋地的報道中。
而今天上午,中國最高領導人在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又無疑是對這種期待的響亮回答:
“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狂風驟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經歷了無數次狂風驟雨,大海依舊在那兒!經歷了5000多年的艱難困苦,中國依舊在這兒!面向未來,中國將永遠在這兒!”
進博會場館 新華社記者 陳飛 攝
開放、自信、篤定、豪邁……這是這個秋天,是世界貿易秩序經受空前挑戰的特殊時刻下,中國正在向世界發出的最強音。
而最先受到鼓舞的,當然是聚集在現場聆聽這場講話的數千家外來企業及其代表。
這其中,上百家來自台灣的公司和參會代表們心頭恐怕別有一番感慨——為了這場盛會,和盛會背後這片中國經濟的大海,他們此行不僅僅跨越了兩岸,更跨越了臺當局自設的政治藩籬和太多看不見的障礙……
臺媒:沒有邀請函也要來!
“130多個國家,3000多家企業,超過15萬買家,其中包括200多家行業領軍企業和全球500強企業……”
11月4日的一篇報道中,台灣聯合新聞網用“廣發武林貼”來形容進博會的盛況。
台灣聯合新聞網報道截圖
台灣《經濟日報》則特別提到,這場以“開放”為主題的盛會中,台資企業也有上百家參展,其中33家食品文創商家屬於跨海臺企,另有72家屬大陸臺商。
提起上述參展臺企,台灣《遠見》雜誌頗顯自豪:儘管(參展)家數少,但此番亮相的文創商家也好,高科技企業也罷,都可堪稱“台灣之光”。
“對於今天的中國,進口博覽會是重中之重,琉璃工房絕不缺席。”報道援引台灣琉璃工房執行長張毅的話説。
如此重視的原因無他,“一旦在大陸獲取市場先機,你就已經拿到1∕3的天下,”台灣友嘉集團(此次參展臺商中展位面積最大臺企)負責人這句話,無疑“也是所有參展商的心聲”。
事實上,在臺商們放眼大陸乃至全球的雄心背後,更值得一提的,還有此番百餘家臺企亮相進博會所跨越的距離和障礙。
在一篇題為《進博會面向全球擴大開放,台灣群星中亮微光》的報道中,聯合新聞網透露了這樣一個關鍵細節:儘管台資企業參展數超過百家,但事實上,此次進博會台灣方面並未收到任何官方邀請。
進博會上的中國館台灣區
報道引用台灣外貿協會表態稱,雖沒有受到官方邀請,但基於服務,台灣海貿會還是熱情協助台灣廠商爭取報名。
經過努力,“外貿協會透過對口的大陸海貿會,爭取到33家以食品加工為主和文創産業,參加進博會”。
報道還指出,由於得以參展的臺商大多是透過大陸各地臺辦、臺協安排,因此“不強調臺企臺廠”,而是零星分佈在各個展區,以期通過大陸進出口平臺擴展全球市場。
而這也解釋了有些臺媒有關“與鄰近的澳門、韓國專區相比,臺企氣勢‘相形見絀’”的感嘆。
11月5日,一名那智不二越公司的工作人員站在用於汽車製造的焊接機器人展示臺前。 新華社記者方喆 攝
但很顯然,對進博會的信心和對大陸市場的樂觀戰勝了“對比帶來的傷害”。
“這是大陸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的一個信號,我們要抓住大陸消費升級和高品質發展的機遇,借助進博會平臺,在大陸市場更進一步。”台灣太子企業集團副總經理張順發此前在臺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如是説。
一邊艷羨,一邊哀嘆
事實上,查閱臺媒今年以來的多篇報道,就會發現,對於進博會,台灣企業和民眾早已期盼多時。
早在今年3月,台灣東森新聞網就發佈消息稱,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上千家企業報名參展時,台灣不少民間的職業團體也注意到了這場盛會,並打算組團參加,“從今年年初就已經開始籌畫,目前消息還不明朗,但初期進展順利”。
而到了今年7月進博會倒計時100天之際,為明確大陸方面對台灣企業參展的態度,台灣“中央社”記者更是做出了“攔截”中國商務部副部長王炳南的舉動……
台灣“中央社”報道截圖
當時臺媒的報道詳細講述了台灣記者在那場由中國商務部與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舉行的記者會上的心理活動,以及隨後該記者與王炳南的短暫互動:
“隨後登場的記者會由王炳南與上海市副市長吳清向媒體簡報,並回答媒體提問,兩人共計回答7個問題,但未點名台灣媒體。”報道説。
隨後,在王炳南離開會場前,“中央社”記者上前詢問台灣的報名情況。
“他(王炳南)首先表示,‘我們歡迎港澳臺地區’;想了一下接著又説,‘目前的情況,大概也有100多(家)’。”報道説。
王炳南
如今看來,相比臺媒一度糾結的沒有收到官方邀請函,王炳南那句“歡迎港澳臺”,看上去更像是一張無形的邀請函。
而這一表態,也同時呼應了台灣聯合新聞網對進博會的另一個巧妙形容:這是一場“開放大秀”。
開放,意味著打破封鎖,更意味著跨越隔絕——無論是從臺媒感慨,還是臺企的歡欣來看,進博會背後大陸開放姿態映照出的,都恰是臺當局的“自我隔絕”惡果。
例如台灣《旺報》就報道認為,本次展會吸引上百家港澳臺企業參展,對比中國大陸不斷向世界開放市場、包容全球的情況下,民進黨讓台灣變得閉塞,阻礙兩岸經濟交流直接影響到臺企和民眾利益。
“民眾想要的就是未來與希望,絕對不是‘又老又窮’。然而,在蔡英文領導下的台灣,只讓人看到社會撕裂與對抗,讓民眾看不到未來,可嘆亦復可悲。”文章如此激憤説道。
臺當局阻擋不了臺企西進的腳步
島內輿論對進博會重視到什麼程度?從今年7月台灣《旺報》的一篇評論報道中可窺一斑。
文章中,作者率先提出問題:“台灣將如何參與這場博覽會?”
文章分析認為,中美貿易衝突激烈形勢下,進博會可望凝聚全球捍衛自由貿易力量,共同制衡貿易保護主義,並展現大陸市場對外包容能量。這場盛會,值得海內外經貿界從戰略高度來看待。臺方亦應掌握契機,表態支持,並爭取在會上設立‘台灣館’,俾為兩岸關係破冰。
“大陸是台灣最大出口市場,民進黨當局應為台灣現實利益著想……不妨從經貿層面著手,亦能創造兩岸關係破冰契機。其如有心,則不久後要在上海登場的進口博覽會,就是極佳機會點;切莫輕易放棄。”作者這樣殷殷寫道。
2014年,兩名大陸居民在海峽兩岸農牧漁産業交易會上選購台灣水果。 新華社資料圖
但後來的事實證明,臺當局並沒有“聽勸”。
於是才有了如今《遠見》雜誌那句感慨:在全球2800多家(應更新為3000多家——小銳注)企業參展的中國進口博覽會,台灣的份量如何呢?一點也不令人意外,由於兩岸關係緊繃,台灣在進博會上,只有70余家(此處數據應為百餘家——小銳注)企業參與盛會……
事實上,臺媒從進博會細節中讀出的“別有意味”,還有更多。
例如《旺報》另一篇報道就認為,一方面甫與台灣“斷交”的薩爾瓦多與多米尼加總統均參加進博會,另一方面中國館設立“港進”、“澳門薈”、“台灣親”子展區,這些看似不甚相關的細節,其實都在對臺釋放“釋出訊息”。
“不認同一個中國,當然就不可能與之進行相應的往來。”台灣問題專家張彬這樣向小銳指出台灣企業赴進博會曲折背後的根本所在。
在張彬看來,台灣企業的踴躍參與恰恰反映了兩個問題:一個是台灣企業離不開大陸,大陸這麼廣闊的市場是前者最重要的發展方向。另一方面,島內的主流民意也正在越發清晰——台灣當局對兩岸交流的阻礙,得不到台灣民眾、企業的認同,也阻擋不了台灣企業西進的腳步。
2008年12月26日,旅客在青島流亭國際機場辦理登機手續。當日,青島至台灣空中客運直航正式開通。新華社記者李紫恒攝
“在兩岸各通道基本停擺的狀態下,大陸展現了極大的誠意和善意,始終對臺企敞開大門,分享大陸改革開放的成果。”張彬説。
他告訴小銳,這樣一種“兩岸關係雖然冷,但兩岸民間企業交流非常熱絡”的現象,其實非常有指標性。“一冷一熱之間,展現了台灣企業和民眾願意跟大陸發展關係、願意加強兩岸的經貿往來的態度。這種情況下,臺當局更應順應民意,順應兩岸和平發展的大趨勢。”
相關新聞
- 2018-11-06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越開放,越發展
- 2018-11-06進博聲音:各國智庫與媒體盼築開放型世界經濟
- 2018-11-06自貿區持續差別化深改 海南自貿港建設迎紅利
- 2018-11-06激發全球貿易新活力 共創開放共贏新格局
新聞推薦
- 兩岸林博會在三明啟幕 逾500名臺胞參展參會2024-11-08
- 臺企深掘進博機遇:“回頭客”續前緣 “頭回客”覓新機2024-11-08
- 第六屆“海峽兩岸校園(網絡)歌手大賽”正式啟動2024-11-08
- “親,來品茶”兩岸青年武夷山打卡系列活動(茶博會季)即將啟動2024-11-08
- 臺青追夢貴州行:探尋中醫文化 感悟康養魅力2024-11-08
- 了卻三代人夙願 臺胞姐妹回湖南道縣尋親祭祖2024-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