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我國進出口總額增長782倍 外貿體量規模迎多級跳

 

40年我國進出口總額增長782倍 外貿體量規模迎多級跳

 

40年我國進出口總額增長782倍 外貿體量規模迎多級跳

 

編者按: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也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第17個年頭。在40年的征程中,中國不僅躍升為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而且完成了由經濟全球化的參與者向貢獻者的角色轉變。

 

在改革開放40年的征程中,對外貿易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從1978年至2017年,我國進出口總額從355億元提升至27.8萬億元,貿易規模擴大782倍,且年均增速達18.6%。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貨物進出口占國際市場份額僅為0.8%,在全球貨物貿易中列第29位。隨著貨物貿易額穩步增加,居世界的位次逐步提高,2009年起,我國連續9年保持貨物貿易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地位。2013年起,我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前院長霍建國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改革開放40年,中國外貿體量和規模迎來“多級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以貫之的開放政策和不斷與時俱進的開放理念為中國外貿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和政策保障。”

 

貨物貿易規模迅速擴大

 

1978年以來,我國貨物進出口規模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據海關總署的統計,1978年到2017年,按人民幣計價,我國進出口總額從355億元提高到27.8萬億元,增長782倍,年均增速達18.6%。其中,出口總額從168億元提高到15.3萬億元,增長914倍,年均增速為19.1%;進口總額從187億元提高到12.5萬億元,增長664倍,年均增速為18.1%。

 

貨物貿易佔世界比重也大幅提升。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貨物進出口占國際市場份額僅為0.8%,在全球貨物貿易中列第29位。2017年,我國進出口占全球份額為11.5%,貨物貿易重回全球第一,其中出口占比為12.8%,進口占比為10.2%。

 

霍建國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外貿的發展是改革開放一個有代表性的領域,經常提到的外向型經濟和開放格局的主要內容也是對外貿易。“中國外貿規模的擴大、對外開放水準的提升,不僅促進了國內經濟和消費的升級,也對世界經濟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尤其對於金融危機之後全球經濟復蘇,世界經濟穩定增長髮揮了重要的作用。”

 

商務部研究院對外貿易研究所所長梁明表示,1978年,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僅為2.4%,對全球經濟增長的拉動度也僅為0.1個百分點。自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穩步提升。據測算,自2002年以來,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接近30%,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發達國家之和,對世界經濟的增長起到了顯著的促進和推動作用。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從2008年到2017年,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量的貢獻率高達43.2%,中國為金融危機後全球貿易的整體復蘇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梁明説。

 

外貿品質躍上新臺階

 

改革開放的40年裏,我國外貿不僅在規模上實現了由小變大的跨越,貿易結構也不斷優化,品質和效益得以顯著提升。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改革開放初期,來料加工、進料加工等貿易方式極大地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展,加工貿易佔進出口總值的比重由1981年的6%增長到1998年的53.4%。此後,隨著貨物貿易結構的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推進,加工貿易佔比開始緩慢下降。加工貿易佔比由2012年的34.8%下降至2017年的29%,一般貿易佔比由2012年的52%上升至2017年的56.3%。

 

此外,産品結構也在不斷優化。據統計,1978年,我國初級産品出口占53.5%,工業製成品出口占46.5%。而到了2017年,工業製成品和初級産品佔出口比重分別為94.8%和5.2%。

 

中國機電商會的數據則顯示,1985年至2017年,我國機電産品出口從16.8億美元增加到1.3萬億美元,已經連續9年保持機電産品全球第一大出口國地位。同期,高新技術産品佔我國出口比重從2%左右提高到28.8%。

 

如何提升外貿品質、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在新聞發佈會上曾表示,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可能需要處理好幾個關係。一是“引進來”與“走出去”的關係;二是沿海開放與內陸沿邊開放的關係;三是製造業開放與服務業等其他領域開放的關係;四是貨物貿易拓展和與其他貿易夥伴共同發展的關係;五是試點試驗與全面推開的關係。

 

霍建國則認為,要從品質、服務、技術、品牌等重要環節入手,培育競爭新優勢,助推外貿品質躍上新臺階。“尤其要從供給端發力,大力實施創新驅動。讓國際貿易新優勢替代以價格競爭為代表的傳統競爭優勢。”

 

貿易市場日趨多元化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外貿綜合競爭力不斷提升的另一個重要標誌則是國際市場佈局的不斷優化。中國已從經濟全球化的跟隨者、參與者向貢獻者轉變。

 

1978年到2017年,我國的貿易夥伴已由40多個發展到231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歐盟、美國、東盟、日本等為我國主要貿易夥伴。我國與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持續較快增長,2011年起,東盟超越日本成為我國第三大貿易夥伴,在我國出口市場中的佔比從2000年的7%提高到2017年的12.5%。

 

此外,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推進,中國外貿市場不斷擴圍並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積極響應。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3~2017年,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進出口總值33.2萬億元,年均增長4%,高於同期我國貨物進出口年均增速1.4個百分點,成為貨物貿易發展的一個亮點。

 

在産業合作方面,過去五年中國在沿線國家投資建設了82個經貿合作區,入駐的企業將近4000家,為當地解決了24萬多個就業崗位。這對於推進當地的工業化水準、解決當地的就業問題,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據商務部統計,2018年前三季度,我國企業共實施完成跨境並購項目265起,分佈在新加坡、法國、德國等49個國家和地區,實際交易總額433億美元。另一方面非理性投資得到有效遏制。1~9月,對外投資主要流向租賃和商務服務業、製造業、採礦業、批發和零售業,佔比分別為32.8%、16.7%、9.7%和9.2%。房地産業、體育和娛樂業對外投資沒有新增項目。(張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