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在大陸:從“沒趕上”走到主動來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8-12-17 10:09:23 | 來源: 中新社 |
林文卿第一次去台灣,是陪父親回鄉探親。那是上世紀90年代。那年,她47歲,父親76歲。
“交通特別費週折”讓她印象深刻。先坐火車去廣州,再乘汽車到深圳,之後赴香港飛台北,“用了整整兩天的時間”。
去時,行李箱裝了鼻煙壺、絲綢、大棗等物品。回來時,“親戚給了好多舊衣服”,“可是把我累壞了”。
好在父親的精神狀態不錯。在台灣屏東和兒時玩伴見面後,“特別激動”。
這是自1949年後,父親第二次返鄉。
林文卿的父親出生於屏東,後到日本讀書學醫。1943年來到大陸工作,1949年時因“那條船沒趕上”,“就留在大陸了”。
從這一年起,兩岸進入了長達幾十年的隔絕狀態。也是同一年,林文卿在河北保定出生。
1979年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鄭重宣示了爭取祖國和平統一的方針政策,也率先倡導開啟兩岸交流。8年後,台灣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拉開了兩岸交流的序幕。
林文卿清晰記得,父親得知兩岸能互相探親的消息“特別高興”,自己一人先回了趟台灣。回來後聊起見到兄弟姐妹、兒時玩伴時有説不完的話,還常會落淚。
“那是他魂牽夢繞的老家”。林文卿説,同台灣眷村老兵回大陸探親一樣,“他了了自己一份心願”。
林文卿的丈夫付憲明家裏的情況也很相似。他的父親出生於台灣新竹,後到日本讀書學醫。學成後來到大陸,曾在北京、張家口等地工作。1949年,也留了下來。
付憲明出生於河北。他記得早些年台灣親戚生活富足,往來探親時親戚會帶“金首飾”,也會“常把他們穿剩下的衣服帶回來”。
改革開放後大陸經濟快速發展,原來不敢想的轎車,“進入家庭也特別突然”。“兩邊的生活基本差不多”後,往返走親戚時,多會各自帶些“當地的特産”。
改革開放四十年,改變了大陸,也惠及了兩岸。對此,兩位老人深有感觸。
退休前,他們都在河北省台灣同胞聯誼會工作。在付憲明看來,兩岸的交流從無到有,發生了“很多實實在在的變化”。最早往來多是一些探親的老人,後來投資、旅遊觀光、文化交流、經貿往來日漸增多。如今台灣來大陸交流、創業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
在台灣,付憲明有哥哥姐姐等親屬。他説,整個大家族有個微信群,群名叫“一家人”。現在,哥哥姐姐家一些小一輩兒的親屬也都看好大陸發展,主動來到上海、廣東、山東等地工作。
台灣親屬對大陸的了解和熟悉程度,常會讓林文卿感到吃驚。她覺得這“就和我們關注台灣一樣,有一種割捨不斷的情感”。也因此,“兩岸關係緊張時,我們也會跟著緊張”。
一個月前,年近古稀的林文卿又一次去了台灣。從石家莊直飛桃園機場,只用了3個多小時,這讓她直嘆“現在可是方便多了”。
隨著兩岸“三通”的實現,林文卿和台灣親戚往返探親時,箱子也變得越來越少、越來越小。更多的時候“會帶點老照片”,“這個比較珍貴”。
這一次台灣行,是去拜祭父母。
林文卿的父親是新中國成立後河北首批藥劑師。按照老人生前遺願,往生後一部分骨灰送回老家,一部分留在生活工作的地方。“畢竟台灣是父親的老家,保定是他生活、工作60多年的第二故鄉。”
再過十幾天,是《告台灣同胞書》發表四十週年的日子。兩位從事臺胞服務工作數十年的老人表示,四十年間,在兩岸同胞共同努力下,兩岸關係從隔絕到交流,日益密切。希望未來攜手和平發展,讓兩岸“一家人”的生活越來越好。(中新社記者 陳林)
相關新聞
- 2018-12-14瓊臺兩岸現代漁業産業園落戶海南文昌
- 2018-12-07“大家一起拔蘿蔔”----臺青大陸創投攻略篇
- 2018-12-13“一輩子難得有這樣的機會”——大陸臺商的改革開放記憶
- 2018-12-10臺青融入大陸“雙創”熱潮 巧思“活化”千年古城
- 2018-12-07臺生書寫大陸研學之旅:找回自己、細品大陸之美
新聞推薦
- 習近平向“全球南方”媒體智庫高端論壇致賀信2024-11-12
- 藍廳觀察丨菲律賓出臺涉海“惡法” 包藏險惡用心2024-11-12
- 特寫:讓兩岸青年交流成為增進彼此認同的“良方”2024-11-12
- 殲-35A、嫦娥六號月背樣品、貨運航天飛機……本屆航展“亮點”紛呈!2024-11-12
- 電影出海!中國電影推動中美文化交流 為國際市場注入新活力2024-11-12
- 聯合國氣候變化巴庫大會中國角開幕2024-11-12